浅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08-10 08:29:38

浅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探究性阅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探究;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02-01

在目前展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探究性阅读"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真正理解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把探究性阅读真正的应用到教学中,存在着"伪探究",即为了探究而探究。因此,本文想通过对探究性阅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此外,本文把高中语文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探究性阅读做了一些准备。同时,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也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当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去探讨,从而更好地指导高中语文教学。

1.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综述

国外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已经提出了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欲望这一点,这为探究教学的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19世纪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的方法,还概括出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 ,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问题学习法",杜威的理论使探究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大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伴随着美国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开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率先提出了发现法。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1961年哈佛大学演讲会上作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其中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探究学习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更是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已经发展到理论建构与具体实施阶段,并把探究性学习应用到阅读教学中。但最早使用"探究学习"一词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施瓦布所提出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国内的学者也对探究性学习做了一些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 任长松教授在《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刘儒德教授在《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中都提出了探究学习的内涵。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提炼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教材做新的阐发、质疑否定和批判,把探究的精神引入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从自己对文本的感知和领悟入手,带着问题在阅读中研究,在鉴赏中创造,阅读的目的不在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探求结论,获取迁移信息的能力。关于探究性阅读教学。

2.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及实施途径

问题式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即,(1)创设探究问题。(2)提出探究的要求。(3)点拨和点评探究过程。课题式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五个环节:提出问题――进行调查――制定方案――总结汇报――评价效果。探究式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思:教师要注意探究式学习的不足,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把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和。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这在很多文章中作了一定的探讨,证明研究者还是比较关注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的。但这些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了便于分析,现列举如下:教师要优化教学结构,让学生自主进入学习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究史,拓宽学生思辨的内容;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树立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树立参与意识,关注参与探究学习过程;树立开放意识,为学生打开探究的空间;引导发现,注重探究的尝试性;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等。

3.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探究性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3.1探究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型的教学,这种教学把学生视为"容器",把文本的意义看成是先在的无需读解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强调阅读的单一性,远离了学生求美、探究天性的需求,导致阅读主体的主动精神和探究意识的"缺席","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探究性阅读正好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同时语文学科的模糊性,阅读文本的多样性又为探究性阅读留下了探究的余地。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本书,再高明的解读都无法一步到底。古人说"诗无达沾"就是这个意思。在课堂上学习课文,再高明的教师都无法穷尽问题。于漪教《孔乙己》与钱梦龙教《孔乙己》各具神姿,各显其能,各有特色:于漪今日教《孔乙己》与往日教《孔乙己》也有不同的时代印记和不同的开窍渠道。文章的解读,充满灵活性,远远不同于数学老师教一元一次方程:永远都是一条"真理",要谈变化,也不过是方法有变。学生学习能力越强,年龄越大,积累越深,思维越敏锐,解读的模糊性就越大。小学教一篇文章,问题单一,课如清流;到了高中阶段,问题就复杂多了,课如江湖。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的变化,就是内容不断多维化、立体化的过程。而多维化、立体化的程度越高,学生探究的余地也就越大,自主性也就越强。到了高中阶段,拔尖。到了高中阶段,拔尖学生已经摆脱了语文教师的常规教学,自己走进了十分宽广的阅读探究领域。

3.2主体性。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开发,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的授受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体地位的发挥往往存在一些疏漏。在探究性阅读的教学中,"探究"本身就富含主动性,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处在一种自主、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提出问题到合作学习,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能像布置任务一样硬性地给学生一个问题,也不能代替学生去探究,把现成答案交给学生。应让学生的主体性能"。

上一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下一篇:试论在小学语文课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