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2-08-10 05:52:39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的分析;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专业发展的传承特征。从19世纪早期的“学院派”建筑教育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教育在德国包豪斯出现 ,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一直是本专业的核心之一,是提高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核心模式

1 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99―2005年,发展建设时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19号 )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七部委以教职成[2004]13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

1.2 第二阶段:2006-2010年,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提高质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1995年《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1.3 第三阶段:2010-2015年,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为抓手,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 (教职成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人〔2012〕9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

即将修订或出台的法规、文件:

修订《职业教育法》、修订关于教材建设的意见

颁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出台《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即将召开的会议:第七次全国职教会议

高职教育的教改已经从宏观发展到中观和微观,教改的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最紧迫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开发、专业师资队伍个体能力、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要素调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含

教育理念(基础要素)

教育目标(核心要素)

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可以含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基地、教学模式、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等。

2.1 关于教育理念、观点

高校的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

九融合:校长与厂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课堂与车间、作品与产品、理论与实践、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无法传授,只能靠训练来有效解决。知识是完成任务的工具,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知识本身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做事服务的工具。

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道沟,这道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有了知识,就有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教师观念上一个误区。

职业院校学生不是来泛泛接受知识的、盲目积累知识,而是来通过学习能在未来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

2.2 关于教育目标

专业课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不能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实施者。

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标准,不能以课本为标准。要教课,不要教书。从课本到课堂需要一个教学设计过程。

善于从直观实例出发,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先学后做”的习惯,采用“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

2.3 人才培养构建要素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叙述: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12号文)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9号文、12号文)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8号文), 与行业(企业)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12号文)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8号文件);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12号文)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8、9、12号文件)

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9、12号文件)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8、9、12号文件)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8、12号文件)

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8、12号文件)K

2.4 关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1)办学模式:校企合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宏观):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中观):

各学校细化(微观) : 123、 411、2+1、12368、333

(3)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宏观)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行动导向(中观)

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先学后做)(微观)

教学模式要适应培养模式,适应生产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实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4)教学形式

班级式(行列式、中心式、圆弧式)、分组式、个别式(个别交流、自学、独立工作式),现代师徒制

(5)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演讲、问题、讨论)、直观演示(实验、实物展示、实物分解)、实例讲解(案例分析、现场考察)、问题讨论(师生、学生、团队)、情景教学(模拟教学、项目、表演法、障碍排除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法……

(6)教学手段

场所、布局、媒体(实物、教具、视频、多媒体、软件、网上学习)

(7)教学组织

多学期、分段式地组织教学,选择相适应的形式、方法、手段

2.5 关于培养目标及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依据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具体标准。通常以较为具体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描述,包括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拓展知识与能力。

对培养规格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容:一是要划分清晰,不要混淆;二是不要遗漏内容;三是在后面的课程目标中能找到影子,前后呼应。

【调研:职业能力建设司(处)、行业、企业、人才市场、毕业生跟踪、教育领域等】

2.6 关于课程体系

(1)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第二阶段――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阶段――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2)课程体系构成

由文化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与工学结合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其中,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大体为1:1,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70%以上。

新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职场)

传统学科体系: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理论和实践分离开设(考场)

(3)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内容:课程标准、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评价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等。

其中:课程教学资源包含文本库(教学文件、课程介绍等)、图片库(设备图片、内外工作场景图片等)、音视频库(教学录像、任务演示、工艺流程、职业环境认知等)、动画库(业务流程、业务操作、法规宣传等)、案例库、素材库、政策法规库、行业特色资源库、考试培训库、习题库、试题库等。

2.7 关于考核评价

考核方式:自评、互评、主持(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等)评价;过程考核(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创新创意等)与成果考核(小结、展示与交流评价)相结合。

考试地点:教室、基地、在线考试等。

考试形式:笔试、面试、实操、成果展示、能力证据考核、免试等。

成绩构成:不同类型的课程,构成要素的权重不同。

3 结语

河南建职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为主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和管理人才)。

三个阶段(“2+0.5+0.5”)、三种课程类型、三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

双主体、双体系、双证书、双师、双基地

“三”个类型(学校、企业、学生)的人员或“三”个层次(领导、职工、学生)的人员“舞”动起来办充满活力的学院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螺旋递进、真题实做‘2.0+0.5+0.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19号)[Z].

[3]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Z].

[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

[5]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

[6]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七部委以教职成[2004]13号)[Z].

[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Z].

[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Z].

[10]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Z].

[1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

[1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Z].

[1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

[1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15]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征求意见稿)[Z].

[16]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人〔2012〕9号)[Z].

[1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Z].

[18]即将修订或出台的法规、文件:修订《职业教育法》、修订关于教材建设的意见颁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

上一篇:柯莱特的美洲豹 下一篇:基于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站系统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