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8-10 01:38:03

浅谈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域内所进行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经济主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经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主要 以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利用为主导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具有产业规模小而散,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性过重等特点,基本上属于资源消耗型的低层次的工业扩张。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县域经济要真 正走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一、县域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

1.县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本质。县域循环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的情况下,经济持续 稳定快速发展。县域循环经济要求在县域范围内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因此,县域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县域生态经济,通过物质循环流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2.县域循环经济的原则。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中需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 (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e)和区域性(regional)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特别是控制使用有 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与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控制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是过程性方法,即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 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再循环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区域性原则要求统筹协调本区域 内各部门、各行业均衡协调发展。4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区域性,减量化原则是县域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

3.县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从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上看,县域循环经济具备如下主要特点:一是县域循环经济避免了外部不经济。循环经济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连的方式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那些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果人类经济活动严格遵循其原则行事,外部不经济现象则会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县域循环经济要求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三是县域循环经济采用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组织层次上,是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生产的过程,通过采用清洁生产设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 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方式,渗透到生产、营销、财务和环保等各个领域,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 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性力量。我国县情是人口密度大、矿产性资源全国分配不均、人均环境容量小,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粗放式的增长方 式,造成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当前,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级领导层对建设县域循环经济认识普遍不足,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许多县级政府的领导层虽然也提出要科学发展,但仍为单纯GDP 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所左右,缺乏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出现了科学发展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一定要的现象。二是缺乏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针对性研究。发展县域循环经济不可能按照同一个模式,必须立足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 境千差万别,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如何着手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缺乏区域内政府政策面的支持。县域循环经济的发 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在实现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要起基础性作用。四是县域经济规模较小,客观上需要区域内合作联动机制的支持。我国“五小”企业在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五是缺乏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技术面、信息面支持。我们在开展生态工业支撑技术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在废物利用、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不足,信息交流不畅,相关领域专家人才匮乏,极大地影响了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对策选择

当前,要使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流,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一是加大引导力度,把循环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十一五”计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各级党政干部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 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变为各级各部门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开发应用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不断 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等资源浪费严重和高污染的产业,使县域经济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增长方式。三是探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导向。应用足用活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尽快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是创建特色工业园区,引导工业企业向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集 聚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园区内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与工业类别应与本区环境相适应,对各类污染物实施集中有效处理,并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 合利用产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低污染的生态产业。五是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绿色企业,促进生态县建设。以实施清洁生产 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为主转变,引导发展服装、生物等 低资源投入低污染排放产业,限制矿山、小化工、小耐火材料等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产业发展。六是开展广泛的节能降耗活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遵循依 法用能,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科学管理,完善节能管理体系,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企业要 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人员,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新建、改建、扩建和改造工程项目必须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和行业节能设计标准。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各地应该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特点,重点选择一些企业、工业园区 进行循环经济试点,以创建一批具有强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工业园区,不断积累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上一篇:浅谈戏曲的“唱念做打” 下一篇:“毕业即失业”背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