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边疆服役激励机制的研究

时间:2022-08-10 10:55:02

建立边疆服役激励机制的研究

摘 要:传统的观点认为现有的边疆服役人员在物质待遇上较内地部队高,现有物质激励已经能够满足维护国家边防安全的需要。其实单一艰苦地区补贴制度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部队发展的需求,不完善不系统的边疆服役激励机制已经严重制约到边疆部队的全面建设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军事变革步伐加快,更加完整的边疆服役激励机制亟需建立。

关键词:边疆服役;平衡;机制

兵役义务是每个公民特别是男性公民必须履行的国家义务。鼓励公民卫国戍边是兵役的研究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良好的边疆服役激励机制在巩固国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秦代的《戍律》规定,服戍卒兵役的人,不准全家同时服役,否则主管官吏要受处分。[1]西汉的边防兵,除按军功赐爵外,还有按劳赐爵的规定。戍边的吏卒每日工作情况,都详细计入“日迹薄”中,对执勤,劳动训练中表现好的吏卒,奖给“劳日”,每年统计一次,将所得劳日总数呈报上级,上级据此予以赏钱或赐爵。[2]

我军从1998年11月执行现行的艰苦地区津贴制度,补助的标准大幅提高,等级划分和条件的确立更趋科学合理,艰苦地区津贴物质补偿作用发挥明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原有的单一的艰苦地区补助标准已越来越不适应部队的发展需要。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加剧的今天,与时俱进地建立新的系统的边疆服役的激励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边疆服役的特殊性

一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增多。随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和军队职能任务的拓展,参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救火、反恐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已经成为军队和平时期的一项重要职能。边疆地区多处在与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的最前沿,驻军部队政治要求高,完成各种任务标准严。这种“养兵千日千日练千日用”的长期的超负荷运转,特别容易在边疆服役的军人中产生疲惫厌倦、心理压抑等众多的不良心理反应。

二是自然环境恶劣。边疆多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路途遥远,物价相对较高。在高原、海岛、荒漠戈壁和高山等地方工作条件艰苦,体能损耗大,部队安全隐患多,意外事故多。某些独立驻防的部队军人长期坚守在风雪高原和戈壁荒漠,饱受缺氧缺水的困扰,高温高湿、高原寒区、强紫外线等原因,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对子女的智力产生影响。

三是后顾之忧较多。由于当前干部制度的非职业导向,使多数军官不得不面临离开军营的前景,心理上“身穿军装、心想地方”的临时观念较重。艰苦地区的干部战士长期远离现代社会,社会关系相对单纯,更是担忧重重。边疆服役存在的职业的稳定性差,二次就业难,而且大部分经济负担比较重,付出的代价大,社会保障差,物质文化生活单调等因素,加之随军家属、子女工作难、上学难,种种的后顾之忧让很多优秀的军人视边疆服役为畏途。

二、现有关于边疆服役激励的内容及缺陷

为了能够使广大的官兵在边疆地区安心服役,我国在法律上做出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7年3月14日版第六十条指出:对在条件艰苦的边防、海防等地区或者岗位工作的现役军人在生活福利等方面给予优待。1998年总后勤部制定了详细的《地区津贴规定》确立了以货币形式定期发给特定地域内的军队人员激励性、补偿性报酬的形式。军队津贴制度的确立体现了中央军委对驻艰苦边远地区及其他特殊地区军人的关怀和厚爱,对鼓励、引导和稳定军人在特殊地区安心服役,促进驻特殊地区部队全面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国家人力资源部在2006年对全国艰苦地区的类别进行了重新详细的划分。为解决好艰苦边远地区军人的安置问题,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都纷纷出台安置办法,对在艰苦地区服役满5年以上的可以加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自为政不系统不全面的方式已经面临着转型的重要关口,激励机制的先天不足导致愿意在边疆并安心服役的人员越来越少。

一是地区差异越来越小,地区津贴补助的功能进一步弱化。自1998年在军队实施地区津贴补助以来,部队艰苦地区津贴长期未进行调整。这种在边疆艰苦地区补助上着力少,结构不科学,调整的幅度小,调整时间滞后的现象,往往对服役的官兵造成较大的影响。边疆服役人员逐年“候鸟式迁徙”的问题,及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栓心留人环境。2009年在新一轮的工资调整之后,南疆军区的财务人员在《军事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举出如下的例证:“驻阿里地区与喀什市、郑州市的一名正营职干部在津贴补贴调整后涨幅分别为22.32%,40.69%,58.76%。从中不难看出,军队如果保持现有的津贴标准不变,驻艰苦边远地区军人与内地没有地区附加津贴的军人相比就意味着收入水平的相对降低。”[3]

二是精神激励的制度不完善,政治荣誉感不明显。国家对边疆地区服役的精神激励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国民教育在精神激励方面的主体功能欠缺,强调卫国戍边大国防的文化氛围不足。社会宣传不到(下转第17页)(上接第15页)位,边疆现有的情况的宣传少,导致大部分公民长期对边疆仅仅局限于远、乱、蛮等负面印象。没有切实可行的宣传方 法,能够在广大群众中引起自觉维护国防利益的共鸣。边疆退役人员间的非政府的互助组织少,结构不完善,自我管理功能弱,作用发挥小,容易造成组织管理缺位,导致服役人员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基于卫国戍边设立的奖章内容单一,而且发放条件基础偏高,末端落实不科学不合理。没有设立专门的节日进行庆祝,精神层面激励不足,导致不少服役人员政治荣誉感下降。

三、建立边疆服役激励机制建议

当前国家对边疆服役人员的关注度不够主要因为相对内地军人来说,边疆服役的军人薪酬略高,这种认为当前的边疆服役的激励机制是适合的是极度片面的。在任志强主编的《兵役法》一书中曾经写到:“在市场经济国家,但社会处于常态时,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人们从军的经济动因往往占据主导地位。”[4]良好系统的边疆服役激励机制的确立,不仅能够表现国家富国强军的信心,而且能够形成良好的精神导向,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一是完善精神层面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导向。国家对军人的尊重是对服役人员最大的激励。建立从小学开始的国防和公民服役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关注国防的良好氛围。加大平时对边疆的宣传力度,将改革开放的新成果,边疆的新气象在中东部地区进行不定期的立体宣传,去除群众心理隔阂,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推动边疆旅游业地同时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建立起包含边疆服役时间、成就等内容的科学评估体系,降低边疆服役的奖章发放门槛,形成边疆服役人人光荣的良好导向。政府引导边疆退役的优秀人员建立自我协调的民间组织,及时做好复转退军人的接纳工作,帮助边疆退役军人迈好回乡的第一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地设立专门的退伍军人节日,进行庆祝活动,提高服役人员的政治荣誉感。

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军人边疆服役福利制度。要从法律上将军人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地位确定下来,用法规法令的形式对军人在服役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加以明确。要建立体现军队特点的评估体系,对驻高山、海岛荒漠、林区等特殊地区部队的范围和类别实施准确的评估,以形成科学、规范、透明的等级体系,做到条件设置合理、具体内容完整、量化程度较高。[5]要对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造成的社会公共产品的欠缺,进行适当的补偿。对参与特殊任务的部队,从完成任务的角度研究考虑影响任务完成的各种因素,如生理伤残补偿、心理伤害补偿、卫生医疗补偿、社会地域福利补偿、超额劳动报酬等因素形成独特的经济激励制度。[6]对艰苦地区津贴要建立起与基本工资一样稳定的增长机制,在相对稳定的比例系数下,保证边疆服役的军人工资能够随着基本工资的提高而提高。

三是适当对边疆军人服役的制度倾斜,解决后顾之忧。当前退役军人安置是兵役保障制度的重点和难点,建立鼓励军人去边疆服役的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边疆服役制度倾斜可以让军人减少很多后顾之忧。边疆驻地政府应当建立起独立的军人家庭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军人及家属社会福利待遇。制定向军人子女倾斜的教育优待制度,加大对军人子女的教育关注力度。安置地政府在边疆军人退出现役后,应该考虑到艰苦地区的实际工作年限,把在艰苦地区工作的时间分离出来进行补偿。还应该考虑到艰苦地区在官兵服役期间对身体的伤害,建立起在退役后还享受一定标准的艰苦地区津贴制度,对在艰苦地区服役的官兵进行物质上的肯定。进一步完善军队福利与地方对接的制度,做好住房公积金,军人保险,退役养老保险等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2]《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M],《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出版社,1987年版.

[3]《军事经济研究》《完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军人待遇》[J],刘勇、文远成、石海涛,2010年1月.

[4]《兵役学》[M],任志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

[5]《军事经济研究》《浅谈完善军队艰苦地区津贴制度》[J],苗新旭、王治华、陈新建,2009年12月.

[6]《军事经济研究》《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建立特殊任务津贴制度》[J],陈智炜、吕博、王祖艾、赵卫国,2010年1月.

上一篇: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 下一篇:大同煤矿发展问题分析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