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和谐共振

时间:2022-08-10 04:01:34

如何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和谐共振

【摘 要】 教学中要达到师生间的和谐共振,必须懂得师德是师生和谐共振的源动力;“换位思考” 是前提,“思维暴露”是基本保证。教师应追求“合力效应”,使师生和谐共振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 教学改革;师生;和谐共振;有效途径

教学改革我们一直在进行,改革的目的无非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达到师生间的和谐共振,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间的和谐共振呢?

一、师德是师生和谐共振的源动力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人格特质化的品德\[1\]。师德是教师整体心理素质全方位的体现,良好的师德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学生面前,老师不外乎有两大优势:一是“学识优势”,师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的力量能使学生信服教学观点的论证;二是“道德优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德服人。就此而言,以德为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师职业的可贵之处。良好的师德可以塑造优秀教师形象并在师生间产生思维和谐共振的境界。“每当提起某同志是老师时,会受到人们的敬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尊敬和爱,老师要尊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快乐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更易激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良好的师德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直接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和谐共振效应,促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达到自身最佳状态,教师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受教育者,进行主动思考、探究及提出对问题看法。

二、 “换位思考” 是师生和谐共振的前提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换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放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换位思考表现在三个方面:(1)换位学生:老师在备课、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方面,让自己站在学生这边来思考问题。换位后的“学生”要设想感受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心理状况、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想什么……,讲那些内容……,怎么去讲……,会遇到什么困难……。(2)换位老师:假设学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又会怎样?换位后的“老师”怎样处理本节课的内容,怎样开课?怎样把握课堂进度?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结课等。(3)教师、学生和谐统一: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是实现师生和谐共振的组合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以后,有的放矢,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设计出适合本年度、本专业、本教学班的使师生共鸣、共振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组合,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每节课的知识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情感达到高度一致,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当然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应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在变化,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只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师生间的和谐共振。

三、“思维暴露”是师生和谐共振的基本保证

“换位思考”是了解“学情”的施教前准备,要做到深入全面的了解“学情”,教师还要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思维暴露”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各自将自己思维“暴露”给对方,亮出真实的自我的一种方法。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述内容有意对整本教材、整章节的编写以及该门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思维暴露”。 其次,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重点的划分等也应及时适当的暴露给学生。最后,教师应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从学生暴露的信息,可以对教学节奏、难易程度进行适度调整,对症下药的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活动,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组织考试、出题阅卷、试卷分析等,都是在三方思维暴露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不仅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教学重点,还可清晰的把握教师教学的思维过程及对重点难点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追求“合力效应”,使师生和谐共振达到最大化

“合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他是若干个分力的代数之和。在分力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合力最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两个分力要作用于同一点,二是两个分力夹角最小。用一个物理合力原理与课堂教学类比,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老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善于发挥教学中的 “合力效应”。“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其合力点是教学目标,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统一在教学目标这一合力点上,通过情感投入、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课堂艺术等共力于一点,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果。由于教师和学生文化层次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矛盾层出不穷。即使通过前面的“换位思考”及“思维暴露”等方法解决一部分,但是还是有一些分歧。逐渐解决分歧的过程就是在追求“合力效应”中夹角最小的过程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会激化,从而使教学双方的力量产生内消耗,不可能形成教学的和谐共振,这是“夹角”过大现象。

总之,教师是教学“策动力”的主体,教学欲求师生和谐共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及时发展现有教学思路的异步现象,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教学思路。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渊博的知识,以及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是合力效应的感应场。师生间相互激励,情感默契,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学生启发教师,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和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以求达到师生双方和谐共振的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秋芳.论师德建设的误区\[J\].教育与职业,1996(06)40-42.

\[2\] 郑召利.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相互关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43-48.

上一篇:浅谈技术院校的合唱艺术 下一篇:论大西安都市社会体育圈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