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网络公开课进高校课堂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10 03:46:01

国外网络公开课进高校课堂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摘要]国外网络公开课资源总体质量高,开发潜力巨大。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国外网络公开课引进高校课堂。使其正面效应最大化,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外网络公开课利用现状和开发潜质,综合分析其推进路径,提出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 学习资源 高校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34-04

[作者简介]蔡忠兵,广州大学教务处副研究馆员(广东广州510006)

一、国外网络公开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自2010年以来,美国麻省理工、哈佛等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风靡全国,上班一族网上“淘课”蔚然成风,“幸福”、“死亡”等课程广受追捧。但在喧嚣的背后,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公众的学习心态普遍比较浮躁,相当一部分用户对网络公开课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能安心坐在电脑前,持续、深入、完整、系统地研读某门课程的人并不多,很少有用户能够把一门课程从头认真学到尾。以哈佛大学“正义”课程为例,该课程上载优酷网的前五个月,第一集的播放率高达1.6万人次,但最后一集只有不到两千人次。孙文斌对南京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也表明:91.3%被调查者表示知晓网络公开课,77.6%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过网络公开课,但其中67%的被调查者没有完整看完过一门课程的视频。完整看完过一门的只有17%,完整看完过两门课程视频的只有13%,完整看完三门或者三门以上的不到3%和1%。其次,公众对课程及内容的选择缺乏规划性与系统性,修读行为随意和散漫,时常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学习内容零乱、主题分散,其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程的热捧,与其说是在线自主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消遣。最后,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公众对相关课程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亲友、同事间的口耳相传,媒体宣传报道和网站的信息推送,相当一部分用户对课程的使用停留在好奇、跟风、凑热闹、赶时髦等浮光掠影般的浅层扫描层面,对课程资源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度开发与应用。与社会公众对网络公开课的热捧形成鲜明对比,高校师生对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关注度和利用热情并不高,知晓者众多,但深度研究、学习和应用的师生并不多。

近年来,在国家“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的政策激励和引导下,国内高校开始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增量建设,但对于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国内外既有存量资源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师生对国外名校优质网络公开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行为尚处于零星、分散与自发状态,缺乏制度保障、技术支持及方法引导,整体开发水平较低,利用效率亦较差。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系统开发国外公开课资源势在必行。

二、国外网络公开课的资源优势与开发潜质

(一)师资雄厚、教学质量精良

目前,已引入国内并实现汉化处理的国外网络公开课主要来自麻省理工、哈佛、牛津、耶鲁等世界知名学府,主讲教师基本都是世界级的教授,讲课风格和个人魅力都堪称国际顶尖水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独到、课堂氛围民主,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免费获取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开拓国际视野、领略名校氛围、学习先进课堂教学经验的可靠途径。课程体系中不乏经典,如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Michael J.Sandal)讲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一课,其视频既非为“公开课”而特意定制,也不是为了个人出名而做的秀,而是长期课堂教学的实况展示。该课程已在哈佛大学开设20余年,每年秋季定期开设,每周一次,上千人的礼堂始终座无虚席,是哈佛新生最为欢迎的课程。桑德尔教授无论是学术实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都极富个人魅力和号召力。同时,课程视频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第一手优质素材,原汁原味的授课语言和课堂氛围,为国内学子创造了难得的语言学习氛围和体验平台,学生可通过在线观看,不断检验和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

(二)理念新颖、教学方法先进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国内高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习惯于独霸课堂,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氛围严肃沉闷,导致老师“满堂灌”、教得“累”,学生“被动地学”、学得“苦”。近年来,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立项建设了一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旨在实现教师培训的制度化,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但由于优质案例、师资及课程资源缺乏、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十分有限,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进程仍整体滞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外网络公开课教学内容新颖,教学风格活泼,课堂氛围自由,师生互动形式多样,与国内高校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老师教得“巧”,学生学得“乐”,为高校师资培训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且不受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择其精华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即可发挥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资源丰富、获取利用便捷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迅速发展,为更多的青年学子提供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由于资源建设的速度未能同步跟上,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课程、师资、教室、实验室、宿舍、图书馆等软硬件资源“捉襟见肘”。自上世纪末以来,经过大投入、大建设,硬件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软件资源依然短缺严重,其中优质师资及课程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西部高校、二级学院及民办院校,自身优质师资、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导致部分核心专业课及通识教育课程需外聘教师方能开设。其中,能有条件聘请国内顶尖专家到校授课(讲座)的高校甚少,普通高校的学子很难有机会领略国际名校名师的教学风采。网络公开课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呈现课堂(讲座)实录。突破了资源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使优质资源的免费共享成为现实,让普通公众也有机会观看和欣赏国外名校课堂教学实录,领略名校名师的教学风采。普通高校在校生可通过手机、电脑、PDA等电子终端,在任何具备网络接入能力的地方便捷地浏览与获取资源,便捷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有效突破资源瓶颈,拓展自身视野。

三、推进国外网络公开课进高校课堂的路径

(一)起始阶段:学校政策引导,激励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剖析、学习、借鉴

国外网络公开课虽然广受白领阶层的热捧,但高校学生的反映则相对平淡。与此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新建项目的申报较为重视,但对既有项目的开发利用关注与重视不够。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及西部高校,由于软硬件相对落后,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师生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网络公开课,更不用说去思考如何将之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即便在资源禀赋较好的国内重点高校,一线教师对网络公开课的价值也缺乏充分认识,课堂上很少主动宣传和介绍,利用网络视频进行课程教学的实例更少。“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网络公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起始阶段,教师自身必须先行研读,熟练掌握相关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将视频课程的方法、思路、优质案例,引用、融合到自己的教案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中,借“石”攻“玉”,并为后续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奠定思想基础和素材积累。

(二)试点阶段:教师创设氛围,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视频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霍姆林斯基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网络公开课平台既可为学生营造个性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空间,方便其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灵活地安排学习地点和学习进度,实现自我教育,同时还可有效拓展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领域及资源类型,开阔国际视野及理论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阶梯。此阶段,一方面教师可在全面筛选的基础上,梳理、整合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联度较高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课程导读,对视频的内容、重点难点、学习目的、方法及要求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遴选契合自身教学需求的章节或视频片断设置讨论主题,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研读特定视频内容及支撑材料,而不只是浅层次地随机浏览。

(三)示范开发阶段:师生双向互动,实现网络视频与课堂讲授的有机融合

在师生逐渐熟悉与试点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等三阶段对优质课程的视频资源进行示范性的开发与应用,为后续推广提供方法指引和技术贮备。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结合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将教学视频列为学生预习的题材,引导学生先行在线观看,提前熟悉并初步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对某些章节或某些问题先作讲解,然后就同一问题播放精选的教学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同一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或者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部分,直接用网络视频替代常规性的课堂讲授,腾出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讨论和答疑,加强个性化辅导;课后练习阶段,教师可布置须综合运用教材和视频教学内容才能顺利完成的综合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反复观看、深刻领悟视频内容,实现课内外教学的有机融合。

(四)推广普及阶段:学校遴选合适的视频进行“课程化”设计与改造,学生自主在线修读

此阶段,学校可考虑对视频(片段)进行“课程化”设计与改造,作为校本网络课程,提供给学生在线修读。之所以要进行“课程化”设计与改造,原因在于国内外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国外网络公开课与国内高校的正式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要求、学时学分安排等方面存在差异,一般难以直接进行匹配,需进行“规范化”改造。所谓“课程化”设计和改造,即各高校依据自身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主要发展方向及培养规格,对国外教学视频中适合自身需求的章节、片断和案例进行整合,除劣存精,理顺框架体系,明确学习重点、难点,确定课程的学时学分、选课流程、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等。先期可考虑将国外网络公开课程与国内高校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对接,将合适的网络公开课程改造成为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供学生在线修读,同时聘请资深教授或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定期进行面授和组织课堂讨论,在线答疑并进行课程考核。条件成熟时,可考虑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视频进行改造,作为各专业国际化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补充。

四、推进国外网络公开课进高校课堂的策略

(一)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网络课程的真正风靡,也需要学习目的转化,当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了学分、为了功利而学,而是为了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而学的时候,网络课程才会拥有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但在现行制度框架下,无论是实行完全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高校学生的课程修读与成绩评定、毕业审核、评优评先及考研推荐等指标直接挂钩,如果不将课程修读与学生的学分及学历相捆绑,在线学习在高校很难全面推行并可持续发展。在缺乏政策激励和制度制约的情况下,课程视频对于求知欲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是珍贵的知识宝藏;但对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差,求知欲不强的学生而言,则形同虚设。国外网络公开课要全面、高效地融于高校课堂,必要的政策激励和制度支持不可或缺。缺少前者,工作难以推进;缺少后者则容易造成教学管理的混乱,冲击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政策激励方面,应设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及优质资源共享课项目的立项建设,有意识地组织骨干教师,尤其是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开展相关研究与试点,为规模化推广积累经验;制度建设方面,则需明确课程性质(通识课还是专业课,选修课还是必修课等)、学生选课方式、学习规则、课程考核、学分认定与成绩处理办法等要素,保障学生修读及教学管理的规范有序。

(二)加强资源整合与课程推介

目前,网易、爱课网等门户网站已按课程类型、来源和学科(主题)等要素对国外的网络公开课进行了分类,但由于建设主体多元,类型庞杂、储存地址分散,学生从网站准确找到完全契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依旧比较繁琐。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很多,面临的诱惑也很多。在校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相对于教师其驾驭与判断能力、自身的学术视野和判断能力有限,容易受影视剧、娱乐、游戏节目的吸引而迷失方向,耗失热情,转移注意力。为此,学校需组织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对相关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提供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目录及学习要求与方法,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地了解有哪些课程适合自己利用,以及怎样使用。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教师还应在自身先行试用的基础上,收集各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片段),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质量评估,再将评估后的课程资源按其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内容难易度、翻译情况和使用事项等进行归类、重组,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专业类别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避免信息迷航,提供学习效率。

(三)构建友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为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目前,网易、搜狐、迅雷等门户网站均已建立了相关学习平台,并根据课程类型、学科门类等要素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和热点推介。其中,网易专门开发了云课堂在线服务平台,方便用户记录学习过程,分享学习计划、学习成果及资源包,此举对于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课程的访问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各网站的课程遴选标准和组织管理水平不同,课程存在交叉、重复及遗漏,部分甚至存在错误。如果学生对课程的利用只是定位于消遣性的非正式学习,依托公共门户网站提供的平台已可较好地达到目的。但若从学校层面将学生对视频课程的修读行为纳入正式学习范畴,则需依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及管理规章,对课程体系逐一进行审核、遴选与整合,除伪存精,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进度的安排相匹配,方便学生准确、快捷的选择。同时,还应开发具备“导、学、练、测”及“互动交流”功能学习平台,为学生在线学习及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导学模块需提供课程导学、章节导学、考核导学、实验导学等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学习模块需能全程记录、监控学习过程;练习模块需根据教学内容提供配套练习,以练促学,巩固学习效果;测试模块需具备在线测试功能,为学生提供多途径的自我测评,实时监测学习效果;互动交流模块需支持学习者进行信息并在线交流,方便师师、师生、生生及访客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协作和分享,消除在线学习的孤独感和交流障碍,增强网络教学系统的互动性及亲和力。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探讨 下一篇: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