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探

时间:2022-08-10 03:36:22

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探

综观我国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造性。对于这点,我们可以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诸方面找原因。但我们也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作为培养教师的基地――师范院校,我们也不能不深刻反省一下:在学校里,教育学、心理学虽然天天在讲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但这对于师范生来说,往往犹如纸上谈兵。要求师范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推行素质教育,而我们对他们实施的多是“应试教育”;要求师范生将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们在教学中最为忽视的,又往往是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就是他们在师范学校的学习。从小学到中学是这样,到了大学,还是这样。他们为人师表后,不由自主地把这一套“应试教育”的模式带到教学工作中,这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有一些年轻教师为了在工作中“作出点成绩”,甚至比老教师还更加注重“应试教育”。有创新能力的师资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由此可见,要改变我国在“西屋奖”、诺贝尔奖上落后的局面,要改变这种教育的恶性循环,师范院校必须对师范生推行素质教育,把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需要适宜的土壤、气候,需要科学的灌溉、施肥,它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具体来说,我认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一、师范院校应

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育人环境

前面讲过,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独立性密不可分,若人没有个性、缺乏独立性,那么他的创新能力也会被扼杀掉。我国的传统重视角色教育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外在的纪律轻内在的能动。这种氛围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有见地的教育工作者纷纷站出来反对对学生的“大一统”,强调学生的自主,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师范生已经是成人,完全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独立地处事,自由地发展个性,这正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

除此之外,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保持一种亲密、平等、融洽、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大胆地在老师面前提出自己“幼稚”的问题,大声地发表自己的“天方夜谭”,敢于质疑老师的教学,也只有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做到热爱、尊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往,采用民主的教育作风、正确的教育方法,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样,学生会由衷地敬佩老师,从而与老师建立融洽的关系。

我们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的老师,我们今天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他们将来为人师后,也必定能以宽容的心态、亲切的笑容面对自己的学生。这种教育理念的潜移默化,对下一代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二、引导师范生

发挥自身潜能,明确自我发展方向

“好学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相信有80%的师范生会回答:“成绩好,各科都能评‘优’。”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若把这个标准套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身上,这些“差生”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过分追求成功,追求高分数,只会削弱人的创新能力。

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培养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找到了真正吸引自己的学科方向和问题领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计划,成为“自我教育者”,那么他的大学教育就可以说是出色地完成了,而这一收获必使他终身受益。至于课堂知识,包括顶着素质教育的名义灌输的课本之外的知识,完全不必太认真看待,能达到及格就行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把人的创新能力充分的调动起来,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这些,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要对师范生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认识这一阶段学习的目的,早日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为了让师范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潜能,任课老师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减负”,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从事“副业”。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课外小组、协会,把相同兴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定期活动,互相研讨,鼓励师范生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大胆尝试,并派专业的老师指导,力求在诸如小发明、小改革、小论文、小创作、小研究等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把这些与学生评价机制结合起来,大力奖励作出成绩的学生。当然,这在执行的时候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光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这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师范生在掌握全面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长,这在他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中小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培养方面,必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注重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与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从伽利略、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众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可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问题意识并不都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据研究,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学生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第一类型的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第二类型的学生,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不具备价值的“问题”强加给学生了事,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有问题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这正是培养师范生问题意识的意义所在。

要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远不止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还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内容的更新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的师范生未必就能立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教师,但他们从中潜移默化领略到的东西――全新的教育观念,相信会在他们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派上用场,令他们受益终身。只要我们师范院校坚持不懈地抓好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就能造就出无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教师。

上一篇:论教师专业化发展 下一篇:我们如何制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