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客户关系探讨

时间:2022-08-10 03:23:36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客户关系探讨

【摘要】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视角,本文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时出现的诸多对消费者不利的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本文认为,从立法和司法层面看,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界定不清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信托关系实质,并结合其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尝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银行的信义义务,以切实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关键词】个人理财产品;银行与客户关系;信托关系;信义义务;金融消费者保护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领域金融消费者保护现状

近年,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不断强化,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领域,监管机构积极立法,加强监管,不断完善该领域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而事实上,在立法和司法方面,由于现实的桎梏和相关法律的空缺,商业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仍难以得到实际保护。

(一)立法层面,未明确理财产品领域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

为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银监会出台了很多规章,包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2005年)、《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音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等。规章从理财产品的设计、合规销售、风险监管、银行内控、银信合作等多方面强化监管。银监会也曾一度全面叫停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通过座谈会方式,给商业银行敲响警钟。

银监会于2011年8月28日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加强了销售环节的规范,被认为是侧重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进步之举。《办法》以专章对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和销售行为做出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销售审核,避免不当销售、错误销售,将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80多条规定弥补了先前不足,但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执行标准,且多数银行早已将其中大部分要求作为内部规定予以实行了,故《办法》的出台对银行的实际影响不大。《办法》一再强调银行要做好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工作,但对披露方式、对象、时间以及银行违规后的责任承担和处罚等细节都没有明确,银行披露的自由度将会无限扩大。新政再次强调了双风险测评制度的重要性,但未制定统一细化的测评标准,较弱的执行力未得到修正,已存在的双评估终将沦为走过场的形式。

更遗憾的是,立法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性质这一重要问题上留了白,没有明确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也未规定银行的民事责任。一旦涉诉,《办法》于司法中对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的贡献恐怕不大。并不完美的立法规范,在银行的实践中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从立法层面未得到很好保护。

(二)司法层面,委托理论的运用和机械裁判妨碍实质正义

金融危机后,金融消费者保护被各国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司法作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后救济手段,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领域纠纷不断,司法最后救济作用如何,从北大法律信息网检索到共10起相关上诉案①。不幸的是,10宗案件均以客户败诉告终,该领域金融消费者司法保护状况令人堪忧。

归纳这10起案件,不难发现法官的审理思路,即在认定客户与银行之间成立委托关系的基础上,依照《合同法》中有关委托合同规定,视《理财协议书》是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的合同,客户是具有商事主体资格的一方当事人,强调买者自负。对原告提出的银行风险提示不足,未特别告知格式条款,销售对象错误,存在欺诈、隐瞒重要事实的诉求,法院对银行是否履行义务,只从形式上审查。而原告对自己的抗辩很难举证证明,官司败诉就成必然了。判决虽在理论上无误,也符合大陆法系的审判路数,先参照现行法律确定双方的法律关系,再据以解决纠纷,在法律适用路径统一的前提下,保证了同类案件审理结果的统一。但却忽视了理财产品是金融创新的产物,银行与客户在缔约能力和专业水平上的差异形成了特殊的客户关系,法院机械地根据最高法院的指导适用委托理论②,只要客户基于投资盈利目的购买了理财产品,就应当承担较一般民事主体更高的谨慎注意义务[1],使结果有悖公平合理。当然,究其根本,仍是法律规定的缺失。

可见,正是立法者对理财业务中银行与客户法律关系界定的闪烁其词,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生拉硬套,使之建立在委托关系之上的客户利益不断受蚕食。因此,只有理顺理财业务中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促进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客户关系的重新界定——信托关系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信托关系实质

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虽然现行规范中没有明确其法律关系,甚至以委托关系论,但探究各类理财产品的共性,不难发现其与信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多数理财产品均为挂钩信托类产品,即银行通过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后,移转给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通过信托方式进行投资运作,信托公司在取得利益后交付银行,再由银行按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份额兑付投资本金及收益。具体的,以投资标的所涉法律领域划分,可再细分为证券投资类、信贷资产类、股权投资类、票据资产类以及组合投资类等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非挂钩信托类产品中,银行对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直接进行投资管理,涉及的主体只有银行和理财客户,关系简单明晰。深入分析不同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可知不管银行委托信托公司投资与否,客户都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以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将资金交付银行,委托银行管理、运用理财资金取得收益。

监管规章中,按照客户获取收益的方式不同,将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有学者认为,是否保证产品的固定收益和本金安全,直接决定了银行与客户之间法律关系的类型。其实,监管机构作此种区分,只是为了设置不同的监管要求,对认定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并没有实质影响。

上一篇: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未来关系探讨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