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暑保健别有情趣

时间:2022-08-10 03:01:33

古人消暑保健别有情趣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之类的降温设备,但人们的消署方法却别有情趣

古代消暑,首先就是选择绿树葱茏的山中。宋人陆游《六七月山中甚凉》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写的就是山中松风时起,凉意拂人,实在是溽暑难忍之时的清凉天地。

桥畔、池边滨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因而也是人们避暑佳处。唐人刘禹锡赋诗描写水亭纳凉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精帘莹更通风。”在风光秀丽、林茂竹翠的地方修建房舍,也是古人消暑的一种方法。唐人王维就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他有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代以后,还有一种供消暑的凉殿,采用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摇转,将其冷气送入殿中,同时用机械能力将冷气送向屋顶,并沿檐而下,成为人造水帘,冷气袭人,从而达到纳凉效果。诗人张仲素赋诗咏道:“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

古代消暑,很多人喜欢围绕水做文章。如下水嬉戏、湖边避暑是人们在夏季最喜欢的消暑方式。古代河流没有污染,而且有水的地方就有风,水边温度往往比城市其他地方低,所以是底层百姓夏天纳凉的理想去处。大人孩子或在岸边避暑,或下水嬉戏。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喜欢在水边纳凉,有诗曰:“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在古代,还有将大冰块放置在室内降温,因冰块难得,能用这种方法的多是达官贵族,比如唐代杨国忠家每到夏天就取出巨冰让匠人雕刻成冰山,奢华程度可见一斑。而百姓家顶多是将冰用于饮食,宋人杨万里就对“冰酪”情有独钟,说:“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据说,现在风靡全球的冰淇淋,就是由马可波罗传到欧洲的“冰酪”改进而成。

古代民间也有很多消暑器具,如扇子、凉席、凉帽、竹夫人都是古人常用的防暑用品,而且现在仍在广泛使用。扇子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殷朝。最初是帝王用来遮阳挡风沙之用,西汉之后才发掘出纳凉的用途,古人称之为“摇风”“凉友”。至于竹夫人,很多人甚至已经不知道竹夫人是什么。其实竹夫人就是竹枕,通常长约一米,用竹篾编制而成,因而中间空而四周多孔洞,夏天抱在怀里非常清凉,或许因此才以“夫人”称之。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中就写到这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陆游《初夏幽居》诗中就写到“竹夫人”:“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

心理降温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方法,民间有俗语:心静自然凉。古人非常看重心理避暑,认为平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诗》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在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将注意力从炎热的天气和身体不适转移开,算得上是最简单最低碳的消暑方法了。

此外,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古人消暑纳凉法也作过精彩的描述:“霍都野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里既介绍古人祛暑消热的方法,还阐述了其中科学道理。

(责编 冯春富)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下一篇:新型城市综合体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