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2-12 06:21:56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1

学习努力刻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尽量自己克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和《要学好勤动脑》、《和好书交朋友》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三课同属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奋学习”德目。

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它能充实人的头脑,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获得新知;但学习也是一件艰苦的事,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要学好知识非下苦功夫不可。三年级学生比较贪玩,学习时缺乏刻苦精神,很难做到勤奋努力,特别是遇到困难,怕吃苦,怕麻烦。因此需要不断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努力刻苦地学好功课。

教法建议:

1、用现当代小学生刻苦学习的事例教育学生,给他们树立榜样,最好是身边的。

2、适当给学生讲一些中国古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以激励学生。

3、教学前让学生找刻苦学习的事例,课上交流。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学习不是容易的事,要想学好非下苦功夫不可。只有不怕困难,刻苦认真地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重点是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刻苦学习和指导学生如何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贴出冼星海的画像)。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刻苦学习的情况,并学习第六课《刻苦学习》。(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

1、听课文前半部分录音。

提问: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

小结:冼星海到巴黎留学,生活十分艰苦,学习条件十分恶劣,身体特别劳累。(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为:生活贫困、条件恶劣、身体劳累,并随之板书。)

过渡:冼星海遇到了那么多困难,生活、学习条件又是那么艰苦,冼星海是怎样学习的呢?他有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呢?

2、播放课文第二部分录音。

分组讨论:冼星海是怎样克服困难进行学习的?

创设情景,情感体验:(当学生谈到冼星海在寒冷的屋子里创作《风》这部作品时,请同学谈一谈假如自己在寒冷的屋子里有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做呢?体验冼星海当时学习的艰难。)

小结:冼星海不怕生活贫困,更不怕学习条件的恶劣,千方百计创设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而且不顾身体的劳累,顽强地坚持学习。

(板书:不怕艰苦克服困难顽强努力)

过渡:生活的艰苦、学习的艰辛,没有使冼星海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听课文最后一部分录音。

提问:冼星海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结:冼星海面对困难,靠着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成功。就连敬爱的都曾颂扬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他最终也成为人民的音乐家。

(板书:取得成就)

三、深化课文内容,提高认识。

1、听映雪囊萤的故事(幻灯演示)。

提问:孙康和车胤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是怎样学习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什么精神?

小结:古人孙康和车胤家境非常困难,连照明的条件都没有,但是,他们并没放弃学习,而是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学习。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古人相比,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么好的条件,刻苦读书,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辨析练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冼星海刻苦学习的事迹,也清楚地看到了古代的少年儿童是如何刻苦学习的,请大家评论下面的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片。)

1、教师布置写作文,小林胡乱写了两段,觉得写不下去了,就不再写了。

2、小刚因生病缺了课,学习一时跟不上,便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数学作业有几道题不会做他就不做了。

提问:小林和小刚在学习中遇到苦难是怎么做的?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结果?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向冼星海学习,刻苦读书,遇到困难尽量克服,这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3、盛夏,小雄觉得热得难受,他没写完作业,就跑到外面乘凉去了。

小结:学习条件不好,我们应把它看作对自己的考验,以此来锻炼自己,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同学们,你想对这三位同学说些什么?

小结:学习条件差,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负担,而应该克服困难,刻苦学习。

五、创设情景,指导行为。

1、小明的脚烫伤了,没法上学,耽误了功课,如果你是小明应该怎么做?

2、小华家的亲戚朋友特别多,每到晚上学习时间,总有人在家玩,如果你是小华,会怎么做?

3、小明最害怕写作文和做应用题了。请你告诉他怎么做?

小结:学习是艰苦的,会遇到各种困难,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下苦工夫学习,克服各种困难。

六、联系实际表扬班内刻苦学习的同学,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做的。

播放家长的讲话录音(孩子是如何刻苦学习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事迹)。

小结: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我们身边也有刻苦学习的榜样,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珍惜这良好的学习条件,做一名好学生。

七、老师赠送格言。

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2、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2

我是进修附中六年级2班的学生XX,进入附中后我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在学习方面,我是个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好学生。我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主动好学,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复习等。我不仅自己学习认真、刻苦学习,而且热心帮助他人。当我看到有困难的同学时,我总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

我曾经立志,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孝敬父母的人。为此,我做了不懈的努力。在生活上,我团结同学,积极为同学们服务,主动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比较善于交际。日常生活中,我勤俭节约,不浪费,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深知“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家里,我经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能够体谅父母,安慰父母,从不让父母为我操心,更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在学校里,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从不迟到、早退、旷课,学习认真、刻苦,有较强的进取精神。无论在校园还是路上,我都会随时捡起地上的垃圾放进垃圾箱,为美化校园,美化城市做些贡献。

我的爱好很广泛,喜欢古筝,电子琴,体育活动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我酷爱读书,书籍是我最亲密的朋友。读书是我课余时间的一大乐事,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我都读的津津有味。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到图书馆感受书香,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一旦读到我最喜欢的故事,我就会讲给家人或同学听。广泛的阅读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3

一、讲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之前用故事引入,就会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学《七步诗》时,可先介绍人物――曹植和曹丕是曹操之子,曹植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的魏王,又篡位当上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最终曹丕的母亲开口求情,曹丕才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智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可心中的贪念却让他没有理智,于是将曹植软禁起来了,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这些曲折令人深感同情的动人故事,让学生心中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七步诗》的兴趣。

二、走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虽然住在农村,但对农民收获果实所付出的辛苦和投入了解不深,不知道自己的家长们在地里干活的情景,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粮食来之不易,总是不加节制的浪费。如果到地里和农民伯伯亲自了解,就会有深刻感悟。如教学《悯农》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农民伯伯烈日下除草的画面|――短衣短裤,一个伯伯用锄头除田里杂草,汗水湿透衣背,顺着身体往下滴。这样学生才知道农民伯伯所付出的辛苦。通过农民伯伯交谈,才知道烈日下的杂草更容易除净,粮食需要三四个月才能收获,还需浇水、施肥、打药,每亩田地才收一千斤左右的粮食,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冰雹,也许颗粒无收。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粮食的可贵,农民伯

伯的辛苦。这样走进生活,学生对《悯农》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更有助于学习,且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和有了对粮食节约的意识。

三、多媒体激发兴趣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教学古诗词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因材施教,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游园不值》时,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山乡村野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色,院子里百花争艳,小路上长满青苔,看上去就像铺了一层绿绿的地毯,一支红杏伸出墙外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体会出春天的美丽。教学《忆江南》时,展现出江南的青山,绿水,红花的美丽图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美丽风光,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以饱满的情绪学习。

四、表演激发兴趣

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对诗的感情有时体会不深,如运用做游戏的活动,在临下课十多分钟时,课上用表演的形式把诗意或编故事表演出来,让学生兴趣高涨,既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体会到诗的深刻感情,结束学习,并能将课上的感情延伸到课下,延伸到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一步教育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临下课十多分钟时,向学生征求意见,在班内分组分角色扮演母亲和儿子,演一演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评比那组演得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一些关爱举动,从而教育学生要尊老爱老,并且让学生懂得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通过表演,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的感情,还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怎样对待他人的母亲这样的思想教育。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4

如何借用这篇教材最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我与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对话。我觉得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位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正如《普罗米修斯》一课,如果学生能抓住重点段落,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其中的人文熏陶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孩子们心中潜滋暗长,从而实现文道统一。

一、走近神话,引发阅读期待

课前交流时,让学生自由讨论说说火的用处,初步了解火在人类生活中作用很大。然后顺势导入:“在古希腊神话中,传说有一位神把火种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接着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图像,最后师生共同呼唤他的名字――普罗米修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走进神话,引导阅读感悟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神话,我引领学生经历“初读神话,初识神的形象;品读语言,感悟神的形象;拓展升华,丰满神的形象”这样一个阅读过程。

1.初读感知,以词串文,初识神的形象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逐一出示了“悲惨、驱寒取暖、气急败坏、惩罚”四个词语,这简单的四个词语承载着三项学习任务:(1)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驱寒取暖”一词,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构词特点,加以理解;“气急败坏”一词,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表演,加深感悟。(2)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对作文内容有所了解。例如:课文一开始介绍人类没有火时的痛苦情景,就是借助“悲惨”一词让学生得到体会。(3)梳理课文脉络,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巧妙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环节简单,却扎实到位,让学生习得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2.抓住主线,层层感悟,内化神的形象

(1)抓住“敬佩”这条主线,层层感悟

初读,引导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再读,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学生读时,自己抓住关键词语,如“死死地”“风吹雨淋”,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如“啄食”一词,则是教师激情渲染,使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所震撼。三读,引领学生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感受普罗米修斯的情感领域和精神内涵。

(2)注重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语言的渲染、想象的拓展都是在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入于其内、徜徉其中,亩使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有血有肉地扎根在学生心中。

3.一咏三叹,叩击文本,丰满神的形象

文中普罗米修斯这样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是他内心世界的集中体现,是他勇敢、坚强、无私的动力和源泉。教学中,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读这句话,回旋反复地叩击文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磁场,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充分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对人类博大、无私的爱。

三、走出神话,引领阅读超越

通过对语言文字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的神的形象,还是文章撼动人心的语言文字都已深入学生的心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已蓄势待发。此时,我出示了诗人雪莱写的《普罗米修斯赞歌》,伴着抒情的音乐,学生齐声诵读。情与景的交融,诗与文的结合,心与心的碰撞,学生的满腔激情借着这首诗歌得到了充分释放,整个课堂激情飞扬,荡气回肠。

最后,我告诉大家:“《普罗米修斯》只是一把打开古希腊神话大门的钥匙。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许多的神,他们的故事也很吸引人。请同学们课外读读《古希腊神话故事》,你会感受到古希腊神话那无穷的魅力。”这样,学生已走出这个神话故事,走向更广阔的神话世界,阅读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引领学生实现了阅读超越。

《普罗米修斯》的教学,使我感悟颇多,其中有收获、有心得,但更多的是对教学的反思。

1.教师上课时要时时刻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处理好教学细节,使其做精、做细,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说错的或者是说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引导,给予指正。

2.要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使其更加自然、更加流畅。“教学无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果让孩子们感到你是在教他们学习,那么教学就意味着失败了一半。“润物细无声”,自己仍需不断思索、探索。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5

1、意思是: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务:职务。这句话经常作为勤学励志的格言警句。

2、此句出自《欧阳公事迹》中“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欧阳修苦读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可见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惟读书是务”的精神也值得学习。所以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所以警示后人要加强学习。

(来源:文章屋网 )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6

刚上一年级,我的书柜里便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每天写完作业,我就趴在书桌上读书。我经常是埋头读完一本书后,又缠着妈妈去书店买新书。什么故事书哇、科技书哇……我都能在一两天里一口气读完,并且书中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很清楚。

我喜欢读书。我喜欢书的味道。一看到书,我就有一种想读的冲动;一拿起书,我就会完全沉浸其中。渐渐大一点儿后,我喜欢上了名篇和名著,什么《三字经》、《百家姓》、《红楼梦》、《水浒传》等等。虽然有些内容我还看不大懂,但我总能贪婪地汲取其中有用的东西。读起书来,我会忘掉一切,一本、两本……每到吃饭的时候,总让父母催促好几次,我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去吃饭。

上了四年级之后,我爱上了天文观测之类的书,可以说到了着迷的程度。父母不能给我买更多的书了,我只好去书店“偷读”。

“百科书店”里的爷爷、奶奶都很和善,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小学生,更是亲切无比。每次我去,爷爷总会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姑娘,又来看书哇?”每到这时,我反倒觉得挺不好意思了,只好红着脸冲爷爷点点头。不过,过不了一会儿,我便沉醉在读书的乐趣里,忘记了一切。

现在的学习越来越紧张了,我再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了。我很怀念小时候曾经读过的每一本书,怀念那泛着淡淡清香的油墨味。只有在梦里,我才能回到童年,回到书香里……

(指导教师:朱晓丽)

开宗明义:“喜欢读书,迷恋书香。 ”

具体地写出了自己课外阅读的痴迷程度。

先写对书的感情和读书的感受,再写读的篇目,而后用“贪婪”、“催促”、“恋恋不舍”等词语道出对读书的迷恋。

着重叙述“偷读”之乐。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非常到位。

首尾呼应,结尾点题,突出感受。

【素材小卡片三】

读书的好处

读书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身的层次。那么,具体说来,读书的好处有哪些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读书就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读书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你不再是一个空白的人,而是通过读书赋予了自己丰富的知识色彩。

读书能帮你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阅读,你能够与先贤们博古烁今,你能够与文人骚客们煮酒论歌,你能够从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

读书能帮你开阔视野。你不再局限于生活中小小的一隅,你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学识遍布四海,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你也会练就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读书能帮你结识朋友,扩大社交圈子。通过读书,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可以在一起谈天论地,开怀舒心,那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好处。

读书可以提高你的层次,提升你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你不仅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的气息,让你的气质更加出众。

读书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头发上,另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儿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头皮疼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儿,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让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发奋读书、刻苦学习。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刻苦学习时所采用的这种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嘟嘟博士:

关于读书的话题,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莫要急,可以给我写信嘛!把你的读书故事写下来寄给我,我可以帮你找到同样喜欢读书的同学交朋友,古人不是说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嘟嘟博士就是读的书多了、交的朋友多了、走的路多了,知识才多了呀!哈哈,还真不谦虚!本关分值10分。

1. 将下列名言补充完整。(5分)

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唐)颜真卿

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汉)刘向

_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南宋)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_________。――(北宋)苏轼

读书百遍,__________。――《三国志》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7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1973年,陈文武生于江西玉山。他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境贫寒,14岁便辍学进入砚台厂当学徒,16岁开始浪迹天涯,遍访名山大川,观摩历代石刻作品,刻苦钻研石雕篆刻艺术和砚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刚刚二十出头的他就在家乡创办了砚台厂,带领多名穷小伙,兼并了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接了好几笔外贸订单,向韩国、日本出口砚台。两年以后,陈文武的砚台厂就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典型,当时的县委书记曾带队到厂里考察。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砚台厂出口业务减少,偏偏此时,砚台厂出现工伤事故,生意曾一度走下坡路,1998年的一场大洪水又淹没了整个矿山,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企业陷入僵局。面对几千平方米的闲置基地,无奈之下,陈文武便以很低的成本搞起了养殖场和酿酒厂,用酿酒的下脚料喂猪,巧妙地避免了资源浪费,慢慢把一个原本无望的烂摊子扶植起来。

在这期间,陈文武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在喝酒聊天的时候劝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才放在这里养猪,真是太浪费了。陈文武也觉得的确应该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于是,就把养殖场交给年迈的父母,自己又开始了砚台生涯。他先来到上饶搞个小作坊,一边做,一边寻找机会。当时,陈文武经常拜访一些名家,并拜书画篆刻家胡润芝为师。从此,他的作品渐渐融入一些艺术元素,实现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怀玉砚产于江西怀玉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明清,有史料记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但是因诸多原因,怀玉砚一直默默无闻,沉默于深山之中。为了让怀玉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实现自己更高的艺术追求,陈文武跑遍中国各大城市,最终决定去北京寻梦。众所周知,北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怀玉砚在这里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当陈文武只身一人背着砚台石和刻刀来到北京时,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初来北京的陈文武人地两生,只能和一位老乡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吃着白水煮面过日子。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后来经朋友介绍,陈文武开始每天骑着破旧自行车去公园和各大高校摆地摊,搞篆刻。虽早出晚归,却也结识了一些圈内好友,并且得到了许多知名教授的指导。渐渐地,联系他的人多了起来,他不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市场,还登上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讲台,为更多的学子们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课程。

肩负使命 守护传统

巍巍绵延的怀玉山,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有“玉山文化出怀玉,怀玉文化在锦溪”的说法。宋代朱熹父子以及钦点状元汪应辰都曾云游于此,著名的怀玉罗纹砚也产自此地。这里保存着难得的建筑艺术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名胜古迹有:唐代石洞、宋代石拱桥、明永乐年间锦溪古塔、乾隆古戏台及十多座明清古民居。这里就是陈文武的家乡。

故乡的古塔、古亭、古戏台、古文化都是祖先留下来不可替代的历史遗产。可是近些年来,看到这些东西频频失传,纷纷倒塌,陈文武心痛不已。为此,他在一次文化发展研讨会上曾激动地提出:文化要发展,从保护做起,我们连祖先发明建造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发展!

作为怀玉砚故乡的一份子,陈文武真心希望能把故乡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他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民间文物保护理事会,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锦溪古塔发起保护。他这一举动,虽然得到普遍认可,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在作秀。对于不理解他的人,陈文武并没放在心上,他说:“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得起良心就够了。”

醉心石壶 探索出路

陈文武还喜欢玉岩石壶。据陈文武介绍,制作玉岩石壶的玉岩石产自怀玉山,是一种久浸于清泉之中风化而成的岩浆石。其地质年代逾亿,质地特殊,古朴典雅。其中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其泡茶,具有透气性好、蓄茗凝香、宿茶不腐等特点。常饮则具清神补气、益寿养年的功效。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由于石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这门技艺渐渐失传,直至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兴起。如今石壶在工艺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难度。

对此,陈文武感到非常担忧,同时他也在不断探索玉岩石壶的发展出路。在未来,陈文武希望把石壶艺术同对口的高等工艺美术院校接轨,把众多工艺美术大家的研究成果经过系统整理做成科教资料,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讲授石壶艺术的专业课程,让更多学子把石壶艺术发扬光大。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8

关键词: 书法教学 书法自学能力 教学策略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明珠,世界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当今电脑普及的时代,打字替代了书写,很多人写不好字,甚至出现了不会写字、提笔忘字、错字连篇的现象。我在大中专院校专职从事书法教学三十年来,深感这种现象的严重性。由于课程设置问题,只能在提高学生书法自学能力上下工夫。

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不管知识更新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要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练好字,写好字,就必须教会学生认识写字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表现,去创造。人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自学自得的过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它决定了教学的实质其实是教学生学会自学。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但长久以来,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到的,学生不会在课外看一眼。对于书法教材里的理论知识,极少有学生主动学习。课外,大多数学生只练习教师布置的几个字。所以,学生学到的书法知识有局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也是为学生自学书法开出的良方。

理想是一个人持之以恒地积极主动学习、努力向上的关键。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非常重要。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书法史与我国的历史的发展同步,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书写教育必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史、书法史。在书法史教学中适当穿插古今书法家刻苦学习书法的故事,如“鸭儿饺子”、“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笔冢”等。这些故事里都蕴藏书法家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经历。通过这些故事发扬古代书法家的刻苦精神和顽强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民族团结而奋斗的决心。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字外功夫的培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值得人们欣赏,不仅在于它有较高的艺术品位、风味和韵味,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能够品味到作者的人品和文品。让学生懂得,古时对书法成家立世的基本要求是人品。所谓人品,不单纯指一个人的道德观念,还包括一个人的气节、功力、学问、修养等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最基本的就是爱国之心,保持民族气节和文人气节。抗日战争时期,书画家齐白石宁愿遭杀头的危险,也不愿为日本人画一幅画,不为洋人折腰。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为老百姓写字分文不收,权贵拿重金也买不到他一个字。这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写字教育,要坚持以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为育人目标,书品即人品,写字学做人。教育学生规规矩矩写字,端端正正做人。指导学生在练字中明白练字与练人、书法与情感的关系,激励学生修身养性、坚韧不拔,走向成功。

还可运用电教、网络,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书法资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写字兴趣倍增,学起字来也感到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会学生自觉主动临摹的方法,认真学习书法理论,借鉴前人的经验。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最好途径。任何一个书法家都是在临摹中取得成功的。教师要把前人的书法经验和自己的书写实践经验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学习。书法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临摹。临摹必须按顺序、步骤和程式进行,不可随意书写,盲目从事。选择好的法帖认真临摹,可以直接学到好的笔法、笔势、笔意和章节法等。特别是通过准确临摹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书写能力、书写技巧,掌握书法规律。法帖是学习书法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必须记住学习书法的座右铭:“不临(比)法帖不练字,临未相似不罢休。”临摹是学习书法的捷径,是一条成功之路。临摹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直接摘果实,免去了自己探索求知的勤苦拼搏过程。

要教学生尽快学好书法,掌握书法的技能技巧,解决学生在学习书法中的疑难问题,减少盲目探索,免走弯路斜路。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习书法理论,虚心借鉴前人的经验,即所谓“专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为,书法理论是历代书法大家在漫长的书法实践中勤学苦练不断探索的经验总结,是揭示出来的书写方法和规律,是后人学习书法的指南。如临摹中的“描红仿影”法,“双勾廓填”法,“格临”法,“分临、选帖、通帖、背临、空临、意临”法,“三定、三到、三多”等等,都是历代书法大家书写实践经验的总结,值得学习。历代很多书法家都很重视临摹前人作品和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如欧阳询学二王、北碑、智永书体,融会贯通,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独特风格。他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楷书结构三十六法”。

三、培养学生主动勤苦习字是根本。

书法的技巧性很强,必须通过自觉的勤写苦练才能掌握。离开了自觉的勤写苦练便是纸上谈兵。所谓“勤”,是指眼勤、脑勤、手勤。眼勤,即多看多读多观察,可找出其书写的规律,提高鉴赏能力,临写时才能意先笔后,见效较快;脑勤,即多思多想多问,提高理解想象能力。如学习颜体时,要多研究颜体字的特点,用笔取势之妙。颜真卿的字,为什么多筋而又有骨,气势开张,庄严而不滞涩呢?这与他为人正直忠贞不屈的高贵品格有关。学书先学人,“心正则笔正”。历代的书法家没有一个不是对书法博学苦练、深思熟虑而取得成功的;手勤,即多摹多临多练习,临摹时,必须笔笔工整,按图索骥。用心用力,专心致志,认认真真地临帖,不是马马虎虎赶任务式地“抄”帖。不必计算临习时的遍数、时间,而是要力求形神皆似,“临未相似不罢休”。这样才能提高运笔的表达能力。

要自觉主动地勤苦习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目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书法学习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树立“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扶助与感化他们,使他们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幼儿园六一主持词范文 下一篇:田忌赛马翻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