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8-09 11:50:03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现代儿童实验绘画是上海戏剧学院胡雨心教授首创的儿童绘画方式,1999年开始在我园实践。快乐绘画是我园在汲取胡雨心-实验绘画的创造原理和思想精髓基础上,以梳理、总结我园实验绘画经验及成果为基点,以优化实验绘画教学为突破口,以追求身心愉悦的绘画过程为宗旨,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对实验绘画教育目标、内容、评价、实施途径及策略等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的研究,构建了具有本土化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快乐绘画;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06-08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是上海戏剧学院胡雨心教授首创的儿童绘画方式,1999年开始在我园实践。近10年的尝试,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实验绘画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画面色彩的突显性、构图的奇特性、表现的大气性。它不但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美的享受,而且鼓动了幼儿的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提出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界中影响深远,他们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主张改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现状,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同时,国外的人本主义教育、暗示教育、合作教育等教育理论陆续传入我国,国内也提出了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教育思想,在强调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办学经验。

学前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利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载体来影响幼儿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甚多,如奥地利美术教育家齐泽克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应该向儿童提供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作画;江阴市澄江中心幼儿园以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为载体开展了创造性潜能开发研究与实践等。这些研究为我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利用美术教育载体开展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达到快乐绘画的宗旨,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提出该课题研究不但有价值,而且意义深远。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研究内涵进行科学定位,选用合适的内容与方法,不仅使我园实验绘画更显本土化、科学化,更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以下简称实验绘画):是以创造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儿童绘画创作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儿童的自主性绘画创作提升创造潜能开发的全新的绘画教学模式。

2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是指通过建构幼儿绘画主体性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主体性,使其成为绘画主人的一种实验绘画。这种实验绘画是教师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让幼儿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快乐绘画:是指幼儿在全身心放松的、自由的、随意的氛围和环境中,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实验绘画)来满足幼儿主体的、积极情感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1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理论探索。

2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3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4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目标、内容、策略、途径、评价等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的研究,构建具有本土化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

2 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研究水平。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一)快乐绘画的理论探索

快乐绘画是以现代快乐教育、主体教育理论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在汲取胡雨心一实验绘画的创造原理和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梳理、总结已有实验绘画经验及成果为基点,以优化实验绘画教学为突破口,以追求身心愉悦的绘画过程为宗旨,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重在绘画体验、探索与创造,从而达到快乐绘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操作上我们把握两点:一是实验绘画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其特质进行最大化地开掘。二是要将实验绘画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必须要有“教学”这个桥梁环节,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利用实验绘画这一载体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幼儿的主体人格充分体现,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

(二)快乐绘画教学体系的实践

1 制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课程目标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发展、儿童需要、学科发展三个方面要求考虑,本着主动学习、快乐绘画、发展个性的教育宗旨,制定了一套以绘画元素为纬,主体性特征要求为经,纵横交融体现不同年龄要求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目标体系(见表1),它包括总目标、分年龄段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梯度结构,充分凸显实验绘画中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多方位、多角度、多思维、多元化特点,保障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科学性。

2 确立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幼儿绘画思维与表现的宽度与深度。根据主体性绘画教育目标,精心编排各年龄段“日常生活、主题生发、专家给予、大师对话、地方文化”等5个版块的教育内容(见表2)。确立的依据:一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内容的渐进性;二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发幼儿的经验回忆;三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具有形象或情节想象空间的;四是荒诞离奇、打破常规受幼儿喜欢的。

3 形成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明确了“评什么”,体现了实验绘画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以《纲要》精神为指针,以体现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为准则,主要从知识技能(绘画元素点、线、面、色的运用)、情感态度(兴趣、体验、主动、自信、独立、想象、创造等主体表现程度)、能力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三方面内容着手,采用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第层次,构建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评价(见表3)。

(三)快乐绘画操作范式的建构

1 实施途径

(1)正规集体教学

一是“探路子”,明确研究的有效路径,在全面审视实验绘画教学心路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精髓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幼儿主体性特质要求。

二是“给路子”,让教师明白有效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心中装有“5个性”,即活动目标可行性、教学内容适宜性、环境刺激启发性、教学手段恰当性、活动结果有效性。

三是“引路子”,充分发挥园内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开展实验绘画技能培训与绘画教学专题讲座,并结合主体性教学研究,多次开展了美术教学骨干教师引领活动。如同课异构的“吹泡泡”“颜色变变变”活动;主题背景下的“我想飞”“心愿树”示范教学等。

四是“学路子”,旨在让全体教师以观念促行为大转变,力求形成自我风格的主体性绘画教学模式。在自主报名的前提下,全园老中青20位教师进行了绘画教学精彩展示。通过体验、交流、碰撞,教师对实验绘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是“出路子”,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程序:体验感知-头脑风暴-创造表现-作品赏析。

(2)日常辅助教学

我们的日常辅助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教学也有个别化教学、有师生间的教学也有生生之间的同伴学习。教学的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实验绘画作品未完成者,二是有强烈表现绘画欲望者,三是碰到绘画技能困难者,四是绘画潜能特别突出者。主要分布在晨间活动、餐后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三个时间段,其中区角活动具有巨大的教育渗透性,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化”:

一是创设的环境丰富化。通过色彩区、蜡笔区、版画区、写生区、拼贴区、泥工区等多样化的绘画区角创设,让幼儿有自主选择与体验的平台,激发绘画兴趣,体验多样化绘画的乐趣。

二是提供的材料趣味化。即提供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尝试与探究体验的欲望(见图1),如:水粉、弹珠、棉签、勺子、瓶子、盖子、藕、报纸、布料、鹅卵石、鸡蛋壳、萝卜、土豆、包花纸等等,看到这些材料幼儿会情不白禁地摸一摸、玩一玩、变一变,感受绘画的无穷魅力与乐趣。

三是作品的呈现多元化。为了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创设了多样化的作品展示区。如:园区画廊、同伴分享区、拍摄留存区、作品展示区等。

四是绘画的表现开放化。坚持一个原则:“只要孩子需要的都是可以的。”

(3)家园合作教学

多年的绘画实践证明:要促进幼儿主体发展,家长的认同、支持、参与至关重要。如何让家长成为孩子绘画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求家长做到“三个给”:

一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声音。只要孩子主动绘画,乐此不疲,自圆其说,家长就要和孩子分享并给予肯定与支持或者创设一个专栏给孩子展示作品。

二给孩子提供绘画创作的“源泉”。家长要有目的地给予孩子信息刺激,如外出参观、鼓励社会交往、查阅网络资料、捕捉生活趣事等等,为幼儿蓄积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三给孩子开辟绘画的空间。家长要创设一个属于孩子自己支配的房间、桌子及墙面,以供幼儿随心所欲作画,保护幼儿的创作天性,激发绘画的兴趣。

2 教学策略

快乐绘画实施包容策略,以追求幼儿快乐绘画为宗旨,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尊重、欣赏幼儿,理解、支持幼儿。

(1)支持“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就是能够满足幼儿活跃而丰富的想象,使幼儿好奇而快乐的情感得到宣泄。实践中,我们采取四种方法鼓励孩子超凡脱俗,超越时空,超越古今。

一是共同特性联想法:让幼儿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想象,并创造出与之类似特征的不同事物。如:中班《鞋子的联想》,我们让幼儿在把握鞋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抓住“奇特”与“神奇”进行发散与想象。一时间,鞋子变成了漂亮的爱心飞船、飞驰的汽车、灵巧的潜水艇、庞大的鞋子房……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在幼儿笔下变得夺目异常。(见图2、图3、图4)

二是图形拼装组合法: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打散或完整的图形、线条、生物体与无生物体等进行随意的重新拼装,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复杂图形。这种方法既类似玩拼装游戏,又有打散重建之处,精灵古怪(见图5、图6),如外星人的眼睛上长出了手,非洲人的头上长出了许多头,有长了许多手的千手观音,有侧面眼睛长到前面脸上的毕加索笔下的女人………新、奇、异、怪,他们创造出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图画连大师们都望尘莫及。

三是异质同构重建法:将不同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替换或构成创造。如把人的脸与鱼的身体连接在一起成为美人鱼,还可以对人脸的五官进行替换,将眉毛替换成树叶、月亮;眼睛替换成香蕉、电视机;嘴巴换成飞机、毛毛虫等……(见图7、图8)这种创造方法极大地扩大了幼儿的思维,有效地开发了幼儿的智慧潜能。

四是线形分割丰富法:为了突出绘画主体我们常常用各种线条与形体对主体或背景进行不规则地分割加密,以求作品结构的丰富性、生动性、创造性。(见图9)线形分割丰富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需要,而且效果明显,因此幼儿喜欢。

(2)鼓励“随心所画”

“随心所画”是快乐绘画所追求的美好意境,只有在幼儿学习的深度动机上打动情感,才能使幼儿发白内心地想画、愿画。实践中我们有意激活幼儿的快乐情感,以增强绘画的内驱力,满足幼儿期待放飞的个性。

一是主题生发。主题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它的完整性、连续性、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得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完整的体验,因此幼儿乐思、乐想、乐画。这将为幼儿绘画表现提供充足的创作源泉。如:大班主题《我想飞》它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通过两周三个版块(“会飞的鸟”“会飞的昆虫”“各种各样的飞行器”)的认知,幼儿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图像,而且诱发了强烈的飞行愿望,由此生发主题想象画《我想飞》,充分给予幼儿表达自己“飞”的奇思妙想……(见图10、图11、图12、图13)

二是生活触发。捕捉生活趣点,催发孩子思维之翼自由翱翔。如2008奥运会是奥运期间幼儿谈论最多的热点话题,看那一个个争相竞说、滔滔不绝地表现欲望,我们抓住契机生发了《奥运会上的运动员》绘画活动。由于奥运内容耳濡目染,幼儿都非常乐意地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中华健儿奋勇拼搏、勇夺金牌的感人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14、图15、图16、图17)

三是情景激发。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冲动,体验置身其中的快乐情感。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游戏体验法、艺术同构法、问题悬念法。其中利用音乐、文学中的审美要素,按同构原理和绘画加以沟通融合,将会大大地开启幼儿的情感闸门,唤起幼儿无限的遐想,推动幼儿审美联想和创造。文学中像《白雪公主》《美人鱼》《小红帽》等童话故事意境优美,都是很好的题材,是幼儿绘画取之不尽的源泉。音乐同样能烘托气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幼儿在《化蝶》经典音乐的熏陶和优美故事的感染下,宛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时而驻足,时而扑闪,孩子们自然地摆动着各种姿势,想象着蝴蝶嬉戏的美丽情景。这种感染心灵的意境体验,不但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审美情趣,而且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创作空间,美妙的乐声与美好的心愿自然融进了绘画作品中。(见图18)

四是奇想诱发。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最活跃的时段,抓住瞬间火苗,满足情感需要激发绘画创造是实现快乐绘画的动力源泉。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蜗牛》中,孩子们看到蜗牛慢慢爬动的可爱模样,突发奇想,要为蜗牛蘸上颜料,对于孩子这个离奇、大胆的想法,我们没有制止,而是因势利导,鼓励玩耍。孩子们看着蜗牛边爬边兴奋地说:“瞧!它们爬出了五彩路……”

(3)允许“自圆其说”

绘画是幼儿最为开心、最为开放的时刻。他们拥有最多的机会,可以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尽情地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太阳可以是方的、五角的、菱形的;它的颜色可以是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无论幼儿怎么想、怎么画,哪怕天地不分,比例失调,只要幼儿乐在其中、知其所然,我们都会赏识与支持。

一是津津乐道。大班绘画――暑假“趣事”,君君小朋友画的一幅自画像“看小鸟”(见图19),表现了她从北京旅游回来的深切感受。她在衣服上画上地图,在倒仰的脸上画上万里长城。绿色太阳当鼻子,弯弯的月亮当嘴巴,并用绿色系列分割成无数叶子当背景,当老师指着绿色“太阳”问她时,她神气地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爬长城,天好热好热,所以我要画个绿太阳,让人们凉快一点,让许多许多的小鸟都飞来,让这里的树长得更绿更大。”尽管她的画面随意、稚拙,甚至违背常理,但是那份天真、可爱与自信却透露着孩子的一种趣味情感,一种思想精神,一种生命张力。

二是情感宣泄。小班绘画《小兔吃青草》我们让幼儿学画短线――小草,红红小朋友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兔子,我给你吃青草,多吃点呀!”。当我们走过去一看,她的青草全部画在小兔的身上,到处是青草,简直都看不见小兔了。我对她说:“你画的小草呢?”她说:“我给小兔吃到肚子里去了。”虽然孩子画的什么都不是,但是她却找到了宣泄情感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不会厌倦,才能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快乐绘画特别强调的在体验中感受美,激趣,激活思维,从而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

三是泛灵表现。幼儿的天真性决定了看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们的画总是富有生命力,充满了奇思妙想。如小班绘画《神奇的吹画》,小朋友们会边吹边讲,“吹呀吹,颜料变成了大马路”“走呀走,颜料变成了蚂蚁迷宫……”自言自语、互为感染让吹画活动变得富有生命情趣,使得玩画游戏因赋予了生命内涵而显出异样的生气活力了,这无疑是给幼儿的绘画平添了一份情趣、乐趣与理趣。

(4)收获“沾沾自喜”

这是幼儿绘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蕴含着孩子们成功的喜悦,这种快乐也融在了自我欣赏、同伴认同和师幼互勉中,是幼儿积极情感的充分体现。快乐绘画不仅关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而且绘画作品本身也是收获幼儿喜悦的重要内容。

一是在“说画”中感受快乐。“说画”即作品解读,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最为快乐与自豪的时刻。因为每一幅作品都蕴涵着幼儿独特的心灵故事,而这正是引领大家走进幼儿心灵的契机。实践中,我们千方百计为幼儿创设“说画”的平台,让幼儿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绘画欲望。如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满身满脸颜色的幼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画里;他们喜形于色地对着自己的同伴或家人说着画里那有趣的故事……

二是在“展画”中体验成功。快乐源于成功的体验,实践中我们创造条件为幼儿搭建“展画”平台,如,在区角中设置展示台,在教室墙饰上布置“我们都是小画家”专栏,在走廊上创设各年龄段绘画展示区,在节日中开展展画活动。总之,利用幼儿园角角落落及教育契机让每一个层面幼儿都有展示机会,体验成功乐趣,增强绘画信心。

三是在“评画”中增强信心。看到同伴与成人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欣赏与肯定,幼儿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与自信。如大班绘画《用我的名字画画》,我们要求幼儿在白带的马甲袋上用自己的名字画画,然后请幼儿穿上自己设计的、独特的“马甲”向同伴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赞美、互相指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种体验中的交流评价让幼儿有一种收获成功的快乐。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评画”的艺术,做到童眼看作品,最大化地放大优点,欣赏、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增强自信,让“评画”成为激励幼儿绘画的助推器。

三、研究与思考

在“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对促进幼儿主体性绘画教学的探索有一定成效,但是如何真正深化这一思想,让绘画教学更显内涵,实现快乐绘画,幸福成长。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关系。

1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幼儿主体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主导又必须立足于幼儿的主体需求。因此主体与主导关系是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

2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只有想画、愿画、主动画,其绘画结果才会更加生动、独特。但是生动独特的画面不一定伴随快乐绘画的过程,因此,过程决定结果,过程重于结果。

3 需要与发展的关系

幼儿只有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焕发出内驱力去不断地追求与进取,这种努力是积极的,必然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需要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4 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

家庭与幼儿园就相当于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方向、同步调、协同一致,才能保障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家庭与幼儿园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家园同心协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上一篇:浅谈园本教研的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以生态式教育思想探析幼儿园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