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中比较全托与日托幼儿情感表现的特点

时间:2022-10-16 06:58:32

从绘画中比较全托与日托幼儿情感表现的特点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全托与日托幼儿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来比较两者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及差异。研究对象分别是寄宿制与全日制中4岁~7岁的幼儿,使用全班集体自由命题作画的方法。绘画的主题一是反映幼儿情绪特征的“我最伤心的一件事”,另一个是反映幼儿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我的家”。结果表明,寄宿制幼儿在绘画表达方式,绘画内容及作品所体现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与全日制幼儿都有着差异。他们的绘画作品所反映的内容相对不够丰富,表现幼儿园生活多于家庭生活,体现出对父母亲感情的淡化,对家庭概念的模糊。针对研究结果,本文分析了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儿童绘画;寄宿制幼儿园;依恋;情感表现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21-08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我们知道无论个体的先天趋向如何,每个婴儿都会依恋自己的父母,即在所有文化环境内的婴儿都存在依恋的现象。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父母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他在《母亲照看于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应该与母亲(或稳定的母亲)建立一种温暖、亲密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他在报告中强调,与家庭分离的儿童,其心理健康会受到极大伤害。

M・安思沃斯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设计了著名的“陌生情景”试验。通过婴幼儿在与父母分离、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再见的试验,她将依恋分为3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安思沃斯认为,导致形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关键因素是: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对婴幼儿身心需要的敏感性。

同时根据有关研究报道寄宿制幼儿园中的幼儿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学校,与父母分离,他们的依恋情感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同时这些幼儿的情感表达机会少,情感表达贫乏,这些都会导致幼儿的情感培养受到影响。

鉴于上述理论和假设,人们对寄宿制这种幼儿教育形式产生了怀疑,担心五天的分离会切断或伤害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因此,开展对寄宿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对寄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而美术具有一种语言的功能,儿童手中的画笔与色彩是儿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向他人诉说的方式,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J.Piaget认为支配儿童一切思维的是儿童的自我中心型。幼儿很明显地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综合能力,幼儿往往喜爱瞬间的满足,而易于沉溺于游戏中。幼儿绘画时以自我中心去造型描绘,幼儿将自己所知的形象感觉,以自我中心创造表现其独特之形象样式。所以给予幼儿绘画活动的机会,供幼儿宣泄情绪,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使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情绪中,充满自信与自尊,发表自我的想象与创造。

本文通过幼儿绘画这一特殊语言了解寄宿制幼儿和全日制幼儿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异之处。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儿童绘画作品情绪表征的发展规律,而且还可以从中对现行的寄宿制幼儿园保教进行反思、得到启迪。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教育建议,使全托幼儿引起社会的重视,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

(1)通过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比较全托与幼儿情感表达特点,了解全托幼儿情感发展特征。

(2)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教育建议,旨在引起对全托幼儿的情感发展的重视,使他们能更愉快地度过在寄宿制幼儿园的生活,并得以形成健康人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附:寄宿制为全托,全日制为日托):

A园: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大班、中班各一个

B园:一所全日制幼儿园大班、中班各一个

(二)研究方法:

1 命题法:

绘画主题:

(1)我最伤心的一件事

“伤心的事”反映了幼儿心理负面的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幼儿心理的一些问题。与之相反的积极的“最开心的事”为幼儿们普遍认识。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开心”的事情相差不大,幼儿们也非常熟悉“最开心的一件事”这一主题。

(2)我的家

这一主题主要是想从中了解幼儿与家人之间的亲子关系,了解他们对家庭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访谈法: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与幼儿交谈,了解幼儿作画的背景用意。

3 个案法:

分析个别幼儿的绘画所体现出的特别情感。

(三)研究时间

2012年2月到6月。

(四)研究提示

由老师提示,全班在场幼儿集体作画(有幼儿没来或去参加兴趣班)。

提示语:

1 我最伤心的一件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开心的事和伤心的事,今天我就请小朋友把自己最伤心、最难过的事画下来,不用嘴巴说,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最伤心的事是什么。”

2 我的家

“我们小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想想家里都有什么,有什么人,会在家里做什么呢。然后把你想到的家画下来。”

(五)回收方式

当场作画,每次约为30分钟后,将所有作品收起。

三、研究结果

(一)量的分析

1 主题:我最伤心的一件事

(1)绘画表达方式

在命题自由绘画任务中,儿童图画表达方式的发展趋势根据儿童在自由画中表达悲伤所采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类:

①本意表达:直接画喜笑颜开或哭泣流泪的人脸(或人)。

②主题内容:画人和与之有关的个人生活事件。

③隐喻表达:借画景或画物表达情绪。

从表2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儿童对图画情绪寓意的敏感性相应提高。情绪标记物的变化从具体明显的标记逐渐发展到主题内容标记、再进一步发展到抽象的寓意标记。教育促进了儿童对图画认知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比较出全日制幼儿的发展要更快一些,同样是大班年龄的幼儿表达形式可以说差不多,但在中班年龄段,明显全日制的幼儿比寄宿制幼儿的发展要快一些,寄宿制幼儿更习惯用本意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伤心的情感。许多幼儿习惯直接用孩子哭泣的脸或者是一个正在伤心流泪的幼儿来直接表示自己的伤心。往往从画面本身并不能看出幼儿伤心哭泣的原因,通过访谈询问才能了解得知。

(2)绘画内容比较

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都是不同的,所能引起伤心的事也是不尽相同的,所画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不相同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对事、物的好恶;在家庭中的事件;以及在幼儿中与同伴老师之间的事件。看一下图1,对幼儿绘画内容的比较。

家庭事件:如妈妈不买娃娃,爸爸不带我去公园:被妈妈批评,爸爸不让我看电视,我不要弹琴等等

同伴关系:如玩具被抢了,打架;和同伴做游戏被开除了

从图1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全托中班中反映家庭事件的比较低,多数是不想弹琴,不想学习被家人责怪。反应幼儿园的生活的比例相当的高。

从图2可以看出在大班幼儿中反映家庭生活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在幼儿园中玩具被抢,和小朋友打架而伤心的人还是占了大部分。

在家庭事件中愿望的无法达成是造成一些幼儿伤心难过的原因,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在寄宿制幼儿中,家庭愿望无法达成造成伤心的比例比较少,而与全日制幼儿中家庭愿望无法达成造成伤心的比例却相当高。这也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不符现象的体现,称为5+2=0现象。五天幼儿园生活和两天家庭生活的不符,使得教育的作用变为0,寄宿制幼儿平时5天在幼儿园生活学习,而在休息的2天里父母通常会有一种补偿的心理,会不自然地产生一种愧疚心理。由于这种愧疚的心情家长会在周末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于孩子的撒娇家长自然会百依百顺。所以此类孩子的愿望很容易达成,那么造成他们伤心难过的事便多是幼儿之间的冲突了,也就是表现在同伴之间的矛盾上。在幼儿园中没有人会特别让你,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听你话,也就经常会发生例如是玩具或是糖果或是图书被同伴抢了,或是和小朋友打架,被欺负了。

同时通过了解可以看出全日制幼儿园的幼儿所要表现的伤心的事情各不相同,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所接触的面更加多一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悲伤的事情中,在寄宿制的幼儿的画中表现出幼儿非常害怕住院,反映出他们害怕一个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2 主题:我的家

(1)幼儿的绘画内容

从图3和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全日制的幼儿更能反映家庭成员的生活,同时据了解询问得知他们所表现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一些,他们对家庭各成员都很熟悉,可以说在他们的心目中每个家庭形象都很清晰,都是马上就能从大脑中提取出来,马上便能流入笔头的内容。相对来说,寄宿制的幼儿有些局限性,更缺乏些许生活情趣。并从他们作画的过程中比较出,全日制幼儿听到绘画的主题后大部分幼儿马上能够进行绘画,内容马上流入笔头,不太会受个人绘画技巧的局限。而寄宿制幼儿中的差异比较明显。一些绘画能力好的幼儿马上能够作画,而另一些幼儿则不知要画什么,会借鉴身边的小朋友,甚者会有些模仿。

(2)与家庭成员的紧密关系

“我的家”顾名思义就是幼儿生活的地方,通常我的家应该有爸爸妈妈,所发生的事件里应该有爸爸妈妈。这样的一个题目就想看看幼儿与自己家人的亲子关系,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图5。

从图5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比较出两所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对“家”这一概念认识的差距。寄宿制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对“我的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很多仅仅局限于家就是我住的房子,物理上的认识也就是英文“house”的含义,而没有“home”或者是“family”家庭,家庭成员的概念。这层人际关系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对“家”的认识上远远比不上全日制幼儿园的幼儿。

再看同样都画了人和房子,全托中班幼儿多数都是把人画在房子的外面,他们往往只是画了人和家这个物理概念的房子。可以说这些房子和人分别隔离的画中,孩子也没有真正理解家庭的概念。也还只是停留在“house”的层面上,并没有到达“home”“family”的层次。而这点在日托幼儿中正好是相反的。他们所画的人物大都出现在房子中,而且往往是家庭成员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例如: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烧饭,我在玩玩具等等。

再看图6大班幼儿亲子关系的比较,显然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对家的认识都达到了差不多的水平,但是在“叙述”家的过程中,寄宿制幼儿明显要显得薄弱些,雷同的比较多,而且通常都是叙述单独和爸爸或者和妈妈之间的事。

而在B园大班幼儿的绘画中还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画连环画,他们喜欢把自己知道的每个房间都画出来,当然也不只是停留在“house”的阶段,他们会把家庭每个成员在各个不同的房间做什么事情表现出来。可以感觉得出他们对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非常熟悉,非常了解自己的居住环境,知道爸爸妈妈都会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相对比寄宿制幼儿园的幼儿画的内容要丰富些。

(二)质的分析

1 主题:我最伤心的一件事

(1)本意表达作品

图7这是A园中班一幼儿的画,表现他伤心的事,问及他画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是迷路了,所以伤心。

此类幼儿习惯在画面中画上自己哭泣的脸,并涂上各种颜色,会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头部,忽略了身体的其他部分。反映了幼儿极度渴望能够被重视的心理。非常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伤的情绪。这一现象在A园幼儿中表现很突出。幼儿在绘画作品中突出自己的脸,注意脸上的表情。

(2)隐喻表达作品

在A幼儿园大班中有个叫彬彬的幼儿的情况非常引起我的注意,他的作品中都不出现任何人物,作品的主角是外婆家里的花。彬彬他最伤心的一件事是花谢了,彬彬把花的凋谢过程刻画的很逼真,并用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示花凋谢的过程,看到花儿的凋谢彬彬会觉得伤心。小男孩在作画的时候非常的专心,几乎和旁边的小朋友没有什么交流。可见这个孩子的心目中这些花是相当重要的,对爸爸妈妈的概念倒是比较模糊。

2 主题:我的家

(1)对“家”概念的理解

(2)对家庭的了解

同样是画上了人物和房子,可是全托和日托幼儿各自对家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A园幼儿多数都是把自己置身于家的外部环境中,对家庭内部的环境很陌生。

园幼儿对家庭的内部环境非常熟悉,家里的布置大到床、家具,小到家里的小摆设比如挂钟,插花。能够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孩子对家的感情。

(3)亲子关系

1 在A园大班中有一幼儿明明,明明在作画的过程中非常沉默,别的孩子都在动笔了这个孩子却迟迟下不了笔。总在东张西望,好像不知道画什么是好。应该说“我的家”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话题,是和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可是这个孩子在冥思苦想中也没想出该把“家”画成什么样,当多数孩子都很快完成的时候他画了这样的一幅画,见下图

简单的线条,看得出是两个人在踢球,问及他画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说是和外公在踢球。“我的家”这样的一个主题让这个孩子为难了那么久,之后他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了这样的一幅场景。画中陪他踢球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据了解这个孩子双休日很多时候也是和自己的爷爷住在一起,与爸妈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2 A园大班彬彬“我的家”这幅作品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人物,主题还是外婆家的盆栽。看下图:

“我的家”是外婆家里的花,而且画得非常得细致,每盆花的样子都各不相同,并且还有颜色深浅的不同,可见这个孩子在外婆家时对这些花观察得认真细致,也可以这么说这些花就是这个孩子的好朋友。据了解这个孩子平时双休日回家都是去外婆家,都是和外婆生活的,和爸爸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

“我的家”不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家,所画内容也不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发生的事,这样的情况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注意。

(三)绘画中情绪表现

1 过程比较

一般作画时,孩子们都非常热情,都很希望告诉你他在画什么,会不停地叫“老师,老师”,要让老师看“我”画的是什么,寄宿制的幼儿更主动些,他们非常渴望你能在他们身边看他们画了些什么,要告诉你他想画什么,相对全日制的幼儿更热情些。说明他们更加需要得到别人的重视。

2 物的移情

人在作画时因为情绪的作用,通常会通过手中的笔画出的物反映出来,也就是物的移情,所画的东西必然会体现出画者的心情。

一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非常喜欢画太阳。在孩子的画中,太阳有眼睛有嘴巴、有年龄和性别,花草树木亦皆有情有意。孩子以己度人,以己度物,物我交融。这种拟人化、性格化的特点,反映了儿童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发现B园中班的幼儿画的太阳很有特色,他们画得太阳都是拟人化的,都是微笑着的。

在A园中会将太阳拟人化,画上笑脸的幼儿约占15%,而在B园中会画上微笑着太阳的幼儿人数大约占72%,同时有些幼儿会将画面中的云朵,花草也拟人化。

3 细节表现

从对细节的捕捉来看,全日的幼儿更为细心些,比如对于不同人物的着装,幼儿会注意到妈妈会穿高跟皮鞋,会烫头发,同时女孩子也会为自己贴上漂亮的发夹,画面也比较丰富。幼儿一般对色彩的选择上都喜欢颜色艳丽、丰富。

寄宿制幼儿通常会把重点放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就如图1中幼儿画的一个哭泣着的娃娃的脸,再看下图

同样是画我最伤心的一件事,也同样是用了本意表达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伤心。区别不同的是,图20――全托幼儿的重点是哭泣的脸,而图21――日托幼儿绘画的重点是身边的环境,画面非常丰富。再看他们都画了太阳,一个是微笑着的,一个就是普通的。

四、讨论:

从上述的种种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一)全托幼儿平时5天都生活在幼儿园中,与同伴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而和父母一起的时间就少了很多,他们对于家庭的概念比较模糊,家庭意识不够。

(二)全托孩子由于经常生活在幼儿园,父母长时间与自己的孩子分离,所以在休息日里容易产生补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造成孩子在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

(三)全托幼儿平时在自己的家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家比较陌生。对家庭角色的扮演也不够熟悉。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家长注意

1 据调查了解有些家长送孩子入寄宿幼儿园的原因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孩子的父母由于平时工作的繁忙而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从而往往托付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祖父母。而这些老人由于上了年纪精力有限,不能每时每刻地照顾孩子,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送孩子去寄宿制幼儿园。而在双休日的时候孩子们回的家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家,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家。这样的一种局面使得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概念日加模糊。针对这一现象,作为孩子的家长可能是平时真的工作很忙,但双休日希望一定要能够抽空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再让他们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话,那么他们对于爸爸妈妈的概念会愈加模糊,造成“亲情危机”。

2 另一种就是也有很多家长是考虑到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从小独立的性格和能力而把孩子送入寄宿制学校的,希望孩子们能在寄宿制学校中更好地锻炼自己。但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有逆反心理,让孩子们能放心开心地在幼儿园里学习生活,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都还是很关心自己的,平时的假期、节假日能多和孩子们一起。

(二)教师行为

1 教师沟通工作。一些家长会由于不知如何补偿幼儿心灵上的缺憾而会步入误区,在双休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会造成幼儿在家中和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所以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否则将使得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抵消的态势,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多和家长沟通,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指导家长理解幼儿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进行一致的幼儿教育。

2 教师的表情要亲切。教师要善于运用之动作使幼儿的外显行为转化为内在行为,促进幼儿的行为积极、主动转化。制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可帮助幼儿心情舒畅,性格开朗。

(三)幼儿园的管理

1 寄宿制幼儿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更害怕孤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与照顾。作为教育机构必须要引起重视给与幼儿更多的情感上的照顾并且需要带他们多走走多看看,不要总是局限在幼儿园中。

2 幼儿园营造一个舒适的家庭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让孩子们生活在幼儿园就如同生活在自己的家中一般。作为老师当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寄宿制幼儿园的师幼比例也应该与普通的全日制幼儿园有所不同。更加需要小班化的教学,让老师的视野里能注意到更多的幼儿,要知道这些幼儿更加渴望能得到重视与关心。从本人所调查的这两所幼儿园来看,在幼儿的人数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另外从老师的配备上来说也是一样的,两教一保。毕竟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孩子太多了,就必定会有所疏忽。希望此点能够引起托幼机构的重视。

五、结论

本文诠释了利用绘画作品中的内容和绘画手法来解读寄宿制幼儿的情感表达特征,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全托与日托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的幼儿内心世界的不同。这使我们肯定了绘画的确是幼儿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而分析幼儿作品往往能让我们“听”到幼儿说不出口的话。

其次,研究的结果确实反映出寄宿制幼儿情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根据反映出的一些情感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成因后,有效地提出一些教育建议,希望能为每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及寄宿制幼儿园提供一些线索。在平时多注意幼儿情感方面的引导,弥补亲情方面的缺失,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上一篇:如何克服男性角色缺失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关于绘本阅读融入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