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8-09 10:58:47

新常态下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体制的转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对于山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全国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山西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省际之间以及省内各区域之间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当前提升山西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格局;发展战略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change of system,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is constantly adjusted. It is both a chance and a challenge for Shanxi. Facing the new change of national economic patter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an under-developed province, it is an urgent need for Shanxi to improve Shanxi’s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by making overall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 optimizing economic layout,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provinces and regions within Shanxi Province.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economic pattern;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2-5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战略,对全国的区域经济布局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 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山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山西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和完善省际之间以及省内各区域之间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当前提升山西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面对全国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新变化,以及当前国内促进区域协调、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特别是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兴起,山西如何才能依托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创新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社会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西经济在调整中前进,在完善中发展。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区域发展战略思路不断成熟,方法不断创新,区域经济发展跟随国家区域政策的脚步在曲折中前行。

20世纪80年代,国家确定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制定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和发展战略。随后,为缓解国家能源需求瓶颈,更好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山西省制定了“有水快流”的政策,放手让有煤地区发展小煤矿、小煤窑。当时,国家通过大量投资,以煤炭的高强度开发为主要途径建设山西特大型煤矿。有资料显示,1981~1990年,中央在山西的投资约达330亿元,占同期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41%。国家的大量投资,也使山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1981年的 25.5 亿元增加到 1990 年的 123.4 亿元,增长了近 4 倍,占全国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3.1% 上升到 1985 年的 3.7 %,排位也上升到第 13 位,虽然到 1990 年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在全国的排位仍保持在第 14 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增加,带来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刺激了山西整个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相对缩小了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中央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供求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一般工业消费品开始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多年来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能源、原材料、交通基础设施也有了实质性缓解,大部分生产资料产品供过于求,农副产品供给稳中趋升,多数行业先后出现程度不同的生产能力过剩。同时,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实施的沿海开放政策、“能源西移”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导致市场需求和要素流动向沿海和西部地区转移,开始对山西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促使经济生活的各种矛盾明显凸现。从产业结构讲,90年代前期和中期,煤炭采掘业仍然是山西的主导产业,但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拉动作用已经弱化。当时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曾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 14888 ”工程,但从总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仍停留在80年代的发展思路上,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上,忽视了主导产业的转换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20世纪末期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内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普遍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结束,基础产业“瓶颈”制约的状况已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资源供给的约束转向市场约束,企业发展从争项目、争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经营转向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也从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控制物价转向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导向要求山西改变低效的能源重化工发展模式,1999年10月,在运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山西省制定了全省开展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同年12月,在省委七届九次全体会议上又明确提出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的战略部署,并且提出了用10年的时间分两个阶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之后,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了实施“战略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的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并实施了“1311”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4年,山西确立了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并将结构调整的实施重点确定为能源、冶金、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农畜产品加工业、化学医药、现代服务和旅游文化七大产业领域。这一时期,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以培育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全省产业特色和优势得以显现,促进了山西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山西经济在国内的位次也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政策机遇下,山西省将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重化工基地上。山西省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决策部署,明确传统产业要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四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要发展壮大现代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优化城乡发展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对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促进山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强改革创新,实现区域经济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世界及我国能源需求的大幅上涨,在21世纪的头几年里,山西工业经济始终保持20%左右的增长。2008年,山西工业占GDP比重高达56.5%,煤、焦、冶、电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从2008年9月份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山西省工业的发展形势出现逆转,焦炭、钢材等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出现了全行业亏损,一大批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山西畸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其受市场影响程度远高于其他产业类型结构的地区,山西工业经济下降幅度深且迟于全国复苏。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给山西能源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但也为山西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机遇,山西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借能源需求低迷之机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机遇,解决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供应紧张时期无法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煤炭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晋电外输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山西将以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2 山西区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向纵深漫延,以及全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各地区之间区域加紧联合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近期中部崛起规划的提出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的获批,对山西的区域发展无疑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和国家大的战略措施中思考山西的未来、寻找山西的发展路径,是山西区域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1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山西区域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它不但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的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背景发生的深刻变化,导致竞争格局由单体(企业)竞争逐步演变为包括研发能力在内的地区间产业集群竞争,或者说是区域中心和以中心地区为依托的经济圈的产业聚集优势和经济实力竞争。随着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迈向国际化,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经济活动中心与资本集聚地。山西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和独特产业优势,一直以来为国家和本省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畸重”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山西应变市场的能力较弱。这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山西省2009年一、二季度GDP竞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近因是受上年第四季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上游产品价格下行的影响;远因则是由于长期以来山西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初级化的问题,致使资源型产业在全省经济中比重比较大、抗风险能力薄弱所致。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山西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提高能源基地的辐射半径,大力提高国际经济的参与度,把山西建成国内区域经济的重要支点。

2.2 经济格局的改变对山西区域发展的影响

有学者用“重大变化”、“重新洗牌”来形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正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调整,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重构。这种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将有力地改善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对于促进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1 由东向西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外需的回落,以出口为主的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受到冲击,而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基建项目和工业项目为主,此次大项目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区域。所以,反映到GDP和投资增速度上,中西部地区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了。此外,金融危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西部地区的赶超计划提供了机会,一些内陆省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弯道超车”的口号。可以说,今后一段时期将是中西部大发展的时期。

山西作为东、中、西部地区的连接地带,具有很重要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未来中西部地区有望成为新兴经济体,山西如果没有及时顺势而上,抢抓机遇,融入大环境,将很可能面临被甩出这一梯队的危险。在新的区域经济格局下,山西必须承担起全国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过程中“承东启西”的大任,积极培育自身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原材料等主要商品的定价机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借此时机开展深层次合作,建立自己的发声平台等,从而转危为机,加快建设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2.2.2 由南向北

除了东西部之间区域格局的变化,南北差距缩小也是区域经济改变的又一动向。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迅猛发展,在环渤海区域内相互关联度不高的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大板块,也开始呈现出竞争合作的新迹象。东北地区在此次大项目投资的基础上,也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中国经济的增长极也正在由南向北转移。

山西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其它三省二市相比,差异较大。但具有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功能互补优势,可发展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物质保障基地。山西要积极主动融入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之中,通过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促使山西产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和升级。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互补合作,充分利用京津冀的辐射带动优势,提升自身经济地位和产业水平。加快建立与周边区域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商贸投资环境。在北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

2.2.3 区域经济新变化对山西区域发展的影响

当前,省际间的区域联合方兴未艾,各地区纷纷联合,不仅使原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了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合作,也产生了许多新兴的经济合作体。如,东部地区的泛珠“9+2”的区域的进一步深化合作,长三角地区的重新思考、调整和突破;中西部地区的首都经济圈、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及武汉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中部六省地区的联合发展;东北地区的沈北新区等区域合作的联合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域间的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

当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相互之间的 “壁垒”也正在被打破,市场分割的问题和矛盾正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区域互动机制的完善而得以解决,东南西北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随着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山西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也应积极参与首都经济圈等省际区域经济合作,围绕国家重点战略要求,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借助区域协作的合力,着力打造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综改区、能源联合发展区等既符合本省发展实际,又能提升产业结构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使全省经济在经济危机之后更富竞争力和后劲。

3 新形势下山西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

面对国内外的区域格局的新形势和山西自身的区域发展现状,山西应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发展之中,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发展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引导都市区、城镇组群合理布局和整合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构造山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3.1 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

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各地经济圈、都市圈的建设,山西提出了“东引西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在“东引”上主要是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在“西进”上主要是西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山西积极融入国内区域一体化发展之中,抓住东西合作中出现的结构性断层,逐步扩大省外市场。面对新的区域经济形势,山西应继续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等经济区域,扩大山西与周边省区的区域联合。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天津――大连为轴心,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和北京、天津二市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区域,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海洋和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信息网络密度高,综合科技力量强,有独特的港口优势和辽阔的腹地和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环渤海经济区的组建与崛起,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矫正。山西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山西经济向纵深推进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产生空前的影响,并为山西经济发展有效实施“重点东进”的开放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2 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

为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尽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国家选择不同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希望通过局部试点、探索经验,为解决面上共性问题提供借鉴,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最小,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改革新进程的开始和关键。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四川成都、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山西等九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有的综改区试点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和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老工业基地转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调整好的,资源性地区转型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推动山西转型发展,2010年底国家批准在山西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将掌握先行先试的改革权力来解决禁锢全省多年的体制问题,这将对山西在转型过程中的区域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山西其他方面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快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进程。山西应充分利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契机,把解决山西实际问题与探索全省共性难题相结合,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结合,以跟上这一轮“新特区”发展的步伐。

3.3 创新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方式

回顾近30年的区域发展进程,结构调整始终是山西经济工作的主线和中心。山西省早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动议,90年代也出台过调整产业结构的意见。1999年10月,山西省提出了“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发展思路,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山西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从未动摇过。在新的形势下,山西要加大力度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创新调整方式,以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合理确定自身的职能定位和介入方式,能动地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并应把培育潜力产品作为山西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要处理好与企业和市场关系,通过制度创新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强化企业的调产主体地位。以循环经济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的新型化,进一步强化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从全球产业链演进中确定自己的产业层次。要顺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进规律,把建设服务型经济作为促进结构升级的重点,增强生产能力,切实加强服务业的政策创新。从而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推动下,促进山西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构建山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山西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山西产业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和融合度,形成一个由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构成的完善和综合性强的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具体来说,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要以煤为基础,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实现煤炭产业高效绿色安全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的跨越,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变。同时,山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地梯次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把政策和要素集聚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上来,实现规模、质量、品牌、效益的良性循环。突出县域工业化这个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煤炭配套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以县级工业园区为承载,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提升应对市场能力。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5 推进山西区域特色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是实现山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更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与区域一体化接轨的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强大动力。山西省新型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容是: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镇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实行稳步推进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政策,不断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镇化模式;形成 “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圈的互促互动。

3.6 加强科技和体制创新

在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先导,支撑助推全省转型和跨越发展。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各地正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山西省要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须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方向,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科技创新变成化解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重大机遇;变成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保障科学发展,能有效整合和放大山西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让山西更具发展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增强体制机制的优势实现山西的又好又快发展。充分运用好资本市场、各种创新载体等资源。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取得突破。发挥好国有企业的骨干力量,以资产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多元化为重点,实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高端化发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外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软硬环境。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各类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全方位地实施开放引进战略,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蒙,贾文毓,李建华.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3).

[2] 张复明. 抓住发展主,推进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结构调整述评[J].前进,2008,(9).

上一篇:资源型地区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 下一篇:增强城市文化的引导力、凝聚力、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