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9 10:47:29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摘 要: 21世纪,基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为此,国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规定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使之能充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便是重中之重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忽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作者对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重视、细化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关键词: 职业中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基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信息素养成为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素养。国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规定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要求职业中学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学习该课程,这顺应了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使之充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应该成为计算机教师不断的追求。

说到提高教学质量,绝大多数教师都把注意力放在更新教学理念、精炼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却经常忽视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将教学反思仅仅看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抱着应付的态度来做,所作的教学反思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教学反思没有结合课堂教学深入思考,表述肤浅、内容空洞;有些教师以抱怨之心罗列遇到的困难、问题而不思解决之法。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时刻注意做好对教学的各个过程的反思,坚持紧扣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说起反思,我们经常想到的是课后反思,但是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功能是连接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也指向随后的、尚未执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多进行的是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反思我总是紧紧围绕两个问题:一是预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上课前,我总是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情特点、学生在课上可能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

我校采用的是马成荣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着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学生实际水平差异很大,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相关的操作已经非常熟练,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学习新知识的操作难度大、速度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尽可能地实现分层次教学。比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讲到项目2-2《在线写封书信》这一节的时候,需要学生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事实上有些学生早就是E―MAIL用户了,而有些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电子邮箱,更不明白电子邮箱地址的特征、书写方法。为此,我课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是否拥有电子邮箱、是否会收发电子邮件、是否使用过电子邮件管理工具Out look的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对不同学习小组布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教学过程要围绕某个教学项目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教学效果高度取决于这些任务是否被学生接受。我们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班级现有的学情,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比如,在讲授项目1-1《拆装计算机》时,因为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于各部件安装方法不够清楚,所以最好能事先给予充分的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拆装步骤,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拆装计算机流程及注意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当大部分同学出现学习困难或出现误操作时要及时地进行统一的讲解演示或更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阅历。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反思可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因而课堂的教学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教师的预设。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放任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会贻误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产生失误的原因,对出现失误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

2.教学中的“出彩”之处。教师课堂教学属于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旦进入“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往往使“灵感”顿生,会创造出成功的教例。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出现“出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创这些“出彩”场面等。同时也可作些情景记录,既可以方便再教时运用,又可以为撰写随笔漫谈、案例评析积累素材。

3.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课堂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学生聚精会神听教师所讲、看老师所写,或偶尔点头示意,或偶尔面带笑容积极回答就说明他们正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相反,课堂一片沉寂,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目光愕然,就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上完课后,应及时回想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深入探究造成相应状况的原因,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少些抱怨,多些对策,努力从一般的描述性反思逐步实现为反思性反思,让教学反思的内容变得丰满、实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对待教学反思,争取在反思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成荣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1,(第二版).

上一篇:《学生注册表单网页设计》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论我校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