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研究方法初探

时间:2022-08-09 10:18:54

民间剪纸研究方法初探

【摘 要】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传承中,最具生命力的是文字书法的传承和民间剪纸的传承。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形态。工业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偏远的农村民间剪纸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让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形态及剪纸传统发生着变化和消亡。如何对待和保护这些乡村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急剧挑战的问题。本文将主要探讨以“活态文化”的概念为基础,并结合传统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方法,和西方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来尝试解开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活态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民间剪纸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像学

剪纸是民俗生活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很多国家及民族都有过剪纸传统。剪纸在中国分布非常广泛,汉族大部分地区及12个少数民族都有剪纸习俗传统。在那些被遗忘的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中有大量村舍文化形态要去发掘传承,村舍就是活态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村舍的研究就是挖掘文化活的形式,民间剪纸则是在文化空间中最具普遍性、最具本原性和多样性的活态文化。

1 民间剪纸的概念

在平面材料上用剪刀进行碳艨讨疲通过镂空、上色的手段创造出满足民俗生活所需要的花样。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不同地域的剪纸有与自己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纹饰图形。

2 “活态文化”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活态文化”的概念是乔晓光教授首次提出,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与民间美术的研究方法。活态文化是指一定自然生态中具有民族性和地域信仰传统内涵的社会生活形态和生存实体。“活态”包涵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目前存活的文化形态;二是文化内在核心精神――信仰价值体系仍然存活的文化传统。村舍是活态文化的承载实体,村舍文化形态就是乡村农民的生存生活形态。

活态文化研究强调以生活事实调查为主体,以文化传承人、地方知识及经验解释为活的文本。注重“文化空间”中核心信仰主题的地方性知识普查。并且还要注重代表性传承人和当事人的专访调查和个案研究。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就是以村舍调查为主体的活态文化研究方法的持续。

3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方法

钟敬文先生站在民俗学的角度关注民间美术,提出了“文化三层次”说,并倡导关注“民间图画”和“民俗物品”,从对口传性质的民间文学研究发展到对于习俗信仰传统和民俗事项的研究。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学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更多的是对民俗物品及现象本身的调查上,但提出了民间美术的民俗学背景这个基本的研究问题。

民艺学的倡导者张道一认为,民间美术虽然和民俗学有着重要关系,但民间艺术并不完全是民俗艺术。中国民艺学的研究,倡导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民间手工造物艺术传统的研究。对于民艺学研究方法,将其分为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

王树村对民间美术的研究方法是美术收藏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民间美术从手机实物开始,是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王树村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年画、剪纸实物。在收藏的民间美术实物基础上把作品按年代种类、地域种类、以及文献资料和相关图像结合,在民俗文化传统还在延续的年代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靳之林提出了创立本原文化研究方法,即民艺、民俗、历史、考古相结合的中国本源文化研究。靳之林长期进行田野考察,深入生活,比较深入的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实地考察研究。民间美术本原文化研究方法的开拓性是在于“认识自己民族的哲学并用这个哲学来认识自身”。靳之林预感到这些地上的“活文物”将会以很快的速度消亡。倡导要尽快的进行实地考察,把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源完整的记录下来留给后世。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增加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名录评选项目,中国民间美术开始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内。乔晓光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传统与民间美术的“活态文化” 的概念。根据中国农耕文化的活态性,提出了以村舍为调查研究主题的活态文化研究方法。

4 图像学研究方法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年-1968年)图像学的方法,将图像阐释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图像的三层意义。首先是探讨图像所展现的内容,一般是可识别的物象或者事件。也就是艺术形式。其次是探讨图像所含的某种不便的因果记忆或者逻辑推理。第三是研究图像的解释,就是解开产生图像的密码。也就是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再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符号学在信息层次理论从一个角度解释图像阐释的结构与层次。在对民间剪纸的研究中,图像学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解开文化符号的密码,把图像寓意阐释和图像文化阐释两个方面一起来研究。

5 “活”的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随着世界工业时代的生活,在很多国家剪纸已成为消失的遗产,而在中国,剪纸的传统却依然延续到了今天,这是中华文明持久性因素中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活态文化类型。活态文化是被忽视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民间剪纸是活态文化的表现方式,民间剪纸是为生存的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库淑兰为代表的典型“剪花娘子”现象,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民间艺术母亲之河的伟大,让我们感触到中国无形文化的精神。民间文化的两个观念,一是生死观、二是阴阳观。不同的民间艺术类型的互补共生,文化的时空一体、艺术与生活一体、人与自然一体、口传文化与图形叙事一体、生命的阴阳共生、天地人神万物生命的和谐共存是活态文化本质特征和整体性存活原则,剪纸正是在这种共生的生命原则中传承的。

活态文化是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的。民间剪纸主要传承群体是不同民族乡村社区的劳动妇女,古代的生活方式中,女人是家庭物质和精神产生的共同创造者。剪纸是每个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门生存技艺,从表面上看剪纸只是一种手工技艺,但实际上蕴含着艺术和人性的内在关联。

剪纸的无形精神反应的正是中国农耕文化内在的心里需求。站在活态文化的研究角度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来看民间剪纸,可以既作为参与者又作为观察者的身份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去观察这种文化和使用这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剪纸对人性心灵慰籍的价值,故失了民间艺术对生存信仰情感上的满足。

因此,对于剪纸这个活态文化传统研究,我们要更深刻的摸清它所蕴含的文化系统脉络,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都要思考和探索朝向心灵的路,都应当去关注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河。

参考文献

[1]乔晓光.活态文化[M].山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 [M].湖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3]乔晓光.本土精神[M].江西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4]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乔晓光.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美术分类[J].天津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1-2.

[6]乔晓光.中国剪纸的新时代――现状、趋势及其问题[A].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暨第三届中国高校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1:4.

上一篇:食品包装设计的消费心理 下一篇:做好计量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