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8-09 09:07:10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摘 要: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整个数学教育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情况;自主探究;层次性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整个数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处于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位置,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肩负起素质教育改革的重任,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原有知识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教学“比一万大的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以前所学习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你们能不能写出更大的数字?”然后学生开始尝试写出更大的数字,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如果你觉得你所写出的数字比一万大,就可以将其贴在黑板上。”话音刚落,很多学生走到黑板前,将自己认为最大的数字贴在黑板上,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删掉一些比一万小的数字或不符合要求的写法。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剩下的这些数是不是都比一万要大呢?谁愿意到台上来读一读?”于是有的学生上台读数,并介绍了相应的读法,如果正确,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如果错误,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并介绍正确的读数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发现,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教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读数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如果学生不对知识进行“再创造”,那么他就无法真正理解学习内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这一课时,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会折1/2,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1/3、1/4、2/3等

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此外,还需要方法的指导,通常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按照目标自主学习,由于没有方法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学习效率很低,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初始阶段与学生共同学习,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应该注意什么?什么时候动笔,什么时候圈知识要点,哪些知识点需要着重标记,多质疑,多提问题,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训练中具备自学的能力,从课上自学向课前自学迁移,为新知识的探究做好经验准备,提高课堂学习的成果和效率。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练习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我们要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开放性和层次性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基础题,这部分练习内容主要面向基础较差以及新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同学,通过这些基础题让学生回顾刚学习的知识内容,达到巩固的效果,加深学生理解,为更深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基础题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是综合题目,这一部分题目主要面向基础牢固的同学,目的是实现已知的发展和延伸,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在基础之上的练习题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编织在一个知识结构网络中,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变为能力,掌握解题的技巧。最后则是发展题目,每一个班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对于接受能力较强,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为了让大家都能收获自己需要的,我们就要再设计一些发展题,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设定难度,这个难要难在思维上,但并不是遥不可及,保证学生可以攀登,这样才能发挥练习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冯克诚.课堂提问设计与问题教学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引导教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初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