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时间:2022-08-09 08:24: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己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理念,老师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情感环境

中国自古就有“师道尊严”之说:学生对教师“可敬而不可亲”。但我认为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是人”,师生应该平等,课堂的整个气氛必须是没有威胁性的,是令人欢乐的,为此,必须想尽办法消除隔阂。教师应视学生为朋友,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微笑的表情,鼓励的口吻,给他们以勇气和暗示,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而教师要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欢呼喝彩,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有问题才敢于在教师面前发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

二、让学生学会发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和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把时间和课堂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重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这样“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语)。如:一个学生认真读过《小音乐家扬科》后提出这样的置疑:扬科并没有成为音乐家,为什么课题上称他为小音乐家呢?我就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通过自己的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

如何让学生学会发问呢?我们要加强预习指导,培养预习兴趣。

1.指导学生预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在预习前明确预习要求,预习内容分为两类:(1)简介有关的人、事、物、景(2)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如,理解某几个词语,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对第一类内容,要求学生读后记住,对第二类内容,则要求学生认真操作。

2.许多预习题需要学生“想一想”的相关练习,将原题目尽可能转化成几个小题目,使“想一想”的内容具体化:(1)从课题发问;(2)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发问;(3)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发向;(4)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发问;(5)从语言运用方面发问,看语言的不同内容或感情的表达上会造成什么差别;(6)从课文表现的中心思想发问;(7)从标点符合的运用方面发问,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发问的地方。

三、以读解问,边读边思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着重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了前面学生预习中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读书自然就有了目标。《大纲》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一堂课要给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教师不仅要减少不必要的分析和讲解,更得精心设计学生读书的环节与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当然,在提倡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讲解还是不可少的。只是指导要准,讲解要精,这样,通过教师的指点,引领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融洽、和谐 ,生活活泼的气氛中发表各自的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四、开展讨论,自求自得

讨论形式学习,也是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大胆求新的过程,从而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詹天佑》一文中,主要是围绕课文第一句话讲解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根据预习要求,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杰出和爱国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通过读课文,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类似这样的文章,如:《一夜的工作》、《将相和》、《马踏飞燕》等我们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课文。

五、进行有效鼓励,培养积极心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就会把信心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经发生,就希望得到肯定的反应。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把充满激情的话语传递过去,让学生通过鼓励获得成功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

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看法,教师在课堂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那样会有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试论寓新课程理念于高中生物教学之中 下一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