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时间:2022-08-09 07:19:35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摘 要:在新课改大纲的要求下,语文教学的目的显得愈发重要。语文教学并非像传统教学那样满堂灌,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性;积极性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课,学生学习它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古人博大精深的做人之道。而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应付考试,传统的教学满堂灌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只是一味地埋头接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而非真正的自主学习,试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毋庸置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的积极性是大打折扣的。那么,在当前新课改大纲的要求之下,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应当是语文教学思考的重点。

一、教师需重新定位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一味的主导者,学生在整个课堂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接收状态,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现象的弊端。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存在的作用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因此,在新课改大纲的要求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友好的互动关系,而非教师一味的满堂灌。只有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勇于创新,同时教师能够有效地收集信息,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学习语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多表扬学生,提高对学生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大胆创新,活跃思维。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会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变换教学手段,体验创新教学方式

变换教学手段,创造各种创新的教学体验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实乐趣。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创新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可以以一些典雅、美妙的音乐作为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感受古韵诗词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缺少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的手段,而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满了功利性,这也就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大打折扣。因此,在素质教育大行的今天,教学要懂得运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实现教师、学生、作者之间角色的转换

这里所说的角色的转变,也即是“换位思考定律”,换位思考在这里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是教师、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再制订教学目标,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同时给学生留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环节中。而学生、作者之间角色的转变,能让学生身临其意境,引其共鸣,发表更多的感慨,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好雪片片》一课讲述了流浪老人在凄凉的境况下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现在的学生很难感受到别人给予自己的温暖,教师如果能考虑到一个中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很难从这个深度去思考作者的感受。便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再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瞬间便会感慨万千,接下来老师的提问学生便能踊跃参加,因此,教师、学生,学生、作者之间角色的转变,它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心理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联系起来,从而彼此在情感上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发挥学生课堂参加的积极性。

四、尊重教学相长,教和学相互提高

《礼记・学记》里面有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简言之,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可以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最后是可以相互提高的。孔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和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尊重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更要懂得孔圣人的至理。教师承担着教学育人的责任,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渊博的象征,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甚至可以超过教师。《木兰诗》里面讲述的故事家喻户晓,讲述花木兰代父从征的故事。以前看过一个案例,某中学的学校领导去听一位很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讲授这首诗词时,遇到班上一位很“调皮”的学生提问一个问题:“老师,请问下中国女人的裹足习惯是从什么开始的呢?”该教师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而这位学生接下来继续说道:“中国的女人裹足习惯始于两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废除于辛亥革命之后。”这位老师当时顿觉颜面扫地,当然他也不确定中国女人的裹足习惯始于何时,幸而他没有当众批评那位故意刁难的学生。他只是让那学生坐下。然后当着众人的面承认了自己确实不知这个问题,承认了自己在某方面还需要提高。关于中国女人何时开始裹足的习惯始于何时说法历来是不统一的,有人考查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时期,有人考查是始于两宋时期。但这些都不重要,在课堂上,没有绝对的老师,尊重教学相长,既给足学生面子,让学生有一种参与的感觉,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语文教学是一个任重道远和实践性的任务,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教师教学的责任,也是新课改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如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下一篇: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