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介批评中的暴力批评

时间:2022-08-09 12:12:42

媒介暴力批评在香港媒介批评史上十分普遍

2005年11月7日,香港《明报》社收到一名男子送给“总编辑”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明报》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宝珊,拆开了那个邮包,打开小盒后发生爆炸。

香港报业竞争激烈,但在对待此案件的立场上,各报社表现出空前的一致和团结。除极个别报社外,几乎所有报社均在头版头条位置重点报道《明报》的邮包炸弹案,很多读者、传媒同仁还以传真、电邮等方式向《明报》社同仁表示慰问。

这并非香港媒介批评史的孤案,其实,媒介暴力批评在香港十分普遍。这些暴力批评,不但针对香港传媒组织,也针对传媒从业者。

2005年11月《明报》邮包炸弹案件后,《明报》列出了近年来一些香港传媒遇袭事件:

2005.10.23《苹果日报》采访车遭了男子毁坏并以“天拿水”淋泼车身,狂徒将未熄烟蒂弹向车身,幸未引起火警,当时车内有一突发组记者。

2001.03.18 香港电台遭一名持刀男子闯入,狂徒欲进入直播室不遂,持利刀狂劈大门十多下。

2001.03.17 新城电台遭一名持刀男子向大门淋泼腐蚀性液体。

2000.11.07《Oyber日报》位于湾仔的写字楼遭三名持刀男子捣乱,职员被喝骂“不要乱报道”。

2000.11.06 天网集团主席萧若元与儿子萧定一在办公室内,遭三名持刀棍男子恐吓“不要乱作新闻”,3人破坏办公室的计算机后逃去。

1999.10.29《太阳报》接到炸弹恐吓电话,《东方日报》铜锣湾门市部遭两名持槌男子损毁。

1999.10.28《东方日报》位于土瓜湾及尖沙嘴门市部遭人蓄意驾车撞毁地铺铁闸。

1998.08.19 商台节目《风波里的茶杯》主持人郑经翰被三名男子斩伤,郑身中6刀一度危殆。

1 998.08.19《苹果日报》采访车遭两名驾车男子挥木棍击毁,车上记者被恐吓“叫你老细晤好,深圳乱啃影?”

1998.05.09壹传媒属下的“壹・苹果店”位于湾仔、中环及尖沙嘴的门市部,遭人泼黑漆损毁。

1996.05.15 《凸周》社长梁天伟被斩,新闻界悬红300万元缉凶。

1996.03.03 商台节目主持刘婉芬在电台附近遇袭,面部受伤。

1994.09.D8 亚视《龙门阵》主持郑经翰于尖沙嘴遭人伏击受伤,事发后数日收到恐吓电话,令他不要主持节目。

1994.03 《城市周刊》负责人及专栏作家李文庸(笔名幕容公子)于湾仔被两人斩背致重伤,当事人怀疑遇袭是因为执笔的一篇文章得罪了人。

1993.11.18 《壹周刊》社长黎智英的寓所遭掷汽油弹。

1993.11.17《壹周刊》办公室遭3男子破坏。

1986.12.06 商台《假日皇牌》主持在上班途中被5名男子袭击,被剃去眼眉。

1967.08.24商台广播剧《大丈夫日记》男主角林彬(原名林少坡)在驾车上班途中,被人投掷汽油弹于车内烧死。

香港媒介暴力批评的原因

长期以来,香港成为一个“风云之城”,中英政治权力二元结构的博弈之地,的战略要冲,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再加上香港是个开放性的城市,一个繁荣的免税港,亚太金融中心,众多政治经济利益的交杂和各种文明文化冲突的潜流,都让身处风口浪尖的香港传媒成为批评的对象,甚至暴力批评。

从宏观来看,香港媒介被暴力批评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政治原因。如1967年,“”波及香港,酿成了“六七风暴”,这段时间集中出现了针对传媒的暴力事件;

报业竞争。比如殴打贩卖报纸的报童,袭击记者、主持人等一些新闻从业人员;

个人或者社会团体出于对媒体新闻报道的不满。主要针对:报道内容;狗仔队的采访形式,如一些被跟踪的艺人与狗仔队发生暴力冲突等。

而谁在暴力批评香港媒介?简单地说有:黑社会和一些不良市民;“”期间左右两派团体;报业同仁。

香港传媒业也是一个龙蛇混杂的行业。有一些报人本身就与黑社会有瓜葛。如《东方日报》的老板就因为被指控贩卖,后逃亡澳门。而接手金庸的《明报》的香港年轻富豪于品海,也被“爆料”在加拿大有案底,而接手《明报》。

香港黑社会与香港传媒的复杂关系

香港黑社会已经渗透到各个社会方面和行业,成为香港社会生活的另类一面。而香港传媒长期以来,就涉足报道香港的地下业、合法的赛马,创办色情杂志和色情版面,这样就与香港黑社会主要的经济来源和活动行业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香港发达的传媒业,特别是影视娱乐业,更成为黑社会涉足之地。香港史上全城性的媒介批评事件――“东周刊事件”,就是因为黑社会和香港艺人的冲突,而香港传媒通过来路不明的(很可能有黑社会性质)新闻源,进一步报道而引发成全城的媒介批评事件。而多名香港艺人,如周星驰等都被指与黑社会有瓜葛,甚至就是黑社会成员。

暴力源于恐惧。对于媒介的暴力批评,源于对媒介权利的恐惧。美国学者John,Nerone在《Violence Against thePress》中分析针对媒体的暴力事件,主要是基于一种“Chilling Effect”,即是“心寒效应”,来阻吓传媒。而台湾学者陈顺孝认为:“用理论术语来说,就是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媒体与黑道等社会势力争夺新闻诠释权的动态过程。”

的新闻界遭遇暴力批评,在近年来越演越烈。但仔细分析,还是各有不同。在内地,新闻媒介具有半官方性质,内地暴力批评媒介,多是针对相对弱势的新闻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而香港则时时发生针对传媒机构和个人的暴力事件。在台湾,社会的“白道黑道化,黑道白道化”,黑社会漂白,向正当政治经济组织靠拢,媒介暴力批评事件更显复杂,而香港和内地则情况较好。

陈顺孝认为:“黑道无法像威权体制一样全面性教化、支配、规范、监视和指挥媒体,他们控制记者的主要形式是赏罚,也就是威胁利诱。具体控制手法有六:投资媒体;操纵新闻;贿赂记者,恐吓记者,阻击记者,整肃记者。综合来看,黑道的暴力、暴利、反动、智化、好名和情义是其发动威胁的根源,也是记者拟定策略的关键。”

其实,简单考察一下香港媒介批评中的暴力批评就可以发现,它们也大多由“政治经济”利益而引发,虽然在都不乏对传媒的暴力批评,但由于香特的社会生态,还是让香港媒介暴力批评时常出现,也格外醒目突出,具有更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价值,特别是“传媒与社会各阶层的批评互动”的课题。

上一篇:被信息屏蔽的真相 下一篇:4月优异策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