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时间:2022-08-09 09:20:45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摘 要】传统教学和新课改下教学的对比,存在的问题是创设教学情境不合时宜,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突出知识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而忽视独立思考。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

随着中国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全国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现在我们回顾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结果是教师苦、学生累、效率低、成绩差,教出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大部分厌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认识到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能意识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都能注重创设情境,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改变了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的现象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得到了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不合时宜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就是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与知识不相关或关系不大,从中提炼不出数学问题,很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学生往往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怎样适当的设疑,制造悬念,能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给学生讲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排排整洁漂亮的红瓦房。然后询问学生瓦房的框架结构是什么图形?最后引入课题。只要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必能激起学生真切的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有些时候就显得不合时宜,牵强附会,使学生思维的衔接与知识的过渡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完美。所以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二、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活动以及主动探求知识过程有待加强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过程很重要,但教师从心理上不能完全放下来,往往怕课时不够,习题讲少了影响成绩,而匆忙走过场现象也比较多.在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突出知识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最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有些教师往住只注重“双基”与重点知识的掌握,单纯为分数而做题、而教学,忽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还原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与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是要学生自己动手的,然而有的老师总是怕学生从中学不到知识,因此在课堂上从来不采用这些方法。而是简单的讲解。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等等,结果使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归纳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记得在一次听课时,一位教师在讲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节时,只用几分钟就直截了当地把立体图形的展开结果告诉了学生。而实际上,本节课应该把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剪出各种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学生自己总结出立体图形展开图的几种形式,然后教师稍加引导,就很自然地达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四、强调合作学习而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广泛被老师们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如那些意见容易出现分歧的、个人无法独立掌握的、开放性及探索性较强的、要进一步引申的等内容比较适合。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理解片面,追求所谓小组合作的时髦形式,动辄就安排四人或六人小组讨论,有的甚至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是流于形式,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有的看到一两个小组有了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由于多数学生理解不充分、思考不深入,合作所得结果也是肤浅、片面的。其实,这样的合作只不过为个别学优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忽略了“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乐强.刍议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2期

[2]林丽萍.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7期

[3]唐忠成.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新课程(下).2011年03期

[4]徐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提问的探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8期

上一篇: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