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馄饨

时间:2022-08-09 08:44:50

冬至的馄饨

老朽从小生活在天津能吃能玩的南市,清晨一睁开眼吃的早点基本上是馄饨、锅巴菜和豆腐脑。

南市是小吃的王国,馄饨是热卖的品种之一。天津的老味馄饨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讲究个薄皮大馅,汤鲜味美。首先是汤。汤要高汤,锅要沙锅。汤又分排骨汤、鸡汤、海鲜汤多种。馅也讲究,猪肉、鸡肉、牛羊肉均可,五花肥瘦,搭配得当,剁成肉糜,佐以葱姜。面皮薄而筋道,切成方形或梯形块,裹馅后捏制或卷制而成。馄饨讲究现煮现吃,下汤锅煮熟后,碗里要加碎海米、小虾皮、香菜(芫荽)、紫菜、冬菜、芝麻香油和调味料。煮馄饨不兴大锅,要用小沙锅,一份一锅,一锅只煮十只馄饨,依各人习惯口味,在汤里或卧或飞一只鸡蛋,则成为鸡蛋馄饨。吃时或加老醋,或加辣子,还有陈佩斯、朱时茂那个令人捧腹的小品中争抢往自己碗里洒的胡椒面。

除了到处卖馄饨的饭馆、小摊外,天津的一流饭庄、酒楼等也卖馄饨。老朽就是去登瀛楼喝馄饨的常客。当然,大饭庄的馄饨要比小饭馆精致多了。除了馅好、汤好,还要放上鸡丝、皮蛋等不少佐料,风味奇特。余吃馄饨,一般是一碗馄饨、一个烧饼、一碟排骨,花上两角钱,吃个心里美。

为了馄饨,天津的商家们想了很多高招,推出了不少花色品种,比如捶鸡馄饨、绉纱馄饨、芝麻馄饨、燕皮馄饨等。此外,还有素馄饨,是用粉皮、香干、面筋、香菇、笋片、绿豆菜、香菜做馅,包成元宝形,别有风味。

天津还有清真馄饨,但不叫馄饨,也不叫云吞,而是称“菱角”,其包制方法也不同。肉馅为鸡肉或牛羊肉,高汤则使用鸡、牛骨或羊骨熬制的鸡汤、牛汤、羊汤或者是海鲜汤。喝上一大碗菱角羊汤,保你一头热汗,满嘴衔香。

饺子和馄饨都是咱中国老百姓最常见、最喜爱的食品之一。不过,这两种食品在古代是相互混称的。饺子早先也曾被称为“馄饨”,其名取意为“馄饨,是谓混沌也”。是说世界生成之前混混沌沌,自开天地,才有了四方。因此,“馄饨”是老辈子给后人留下的吃食,让人莫忘了天地的养育之恩,而且习惯在冬至这一天必吃馄饨。

冬至,也叫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古时把冬至称为“亚岁”。

民谚道:“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吃馄饨。老百姓认为,冬至日吃馄饨,冬天不冻耳朵,这当然是一种民俗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混沌是有关开天辟地的一位重要的神话传说人物。《庄子》说,远古时代,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二位常到混沌那里去游玩,每次都受到混沌的热情招待。有一天,倏和忽商量如何来报答混沌。他们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东西。可是好心的混沌却一窍也没有。我们不如去替他凿出七窍来,让他和我们一样地有眼、耳、口、鼻。”于是倏和忽给混沌开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但是这二位哥们儿是好心帮了倒忙,却叫混沌寿终正寝了。而在《山海经》中,混沌传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黄帝。不管怎么说,在中国神话中,混沌一词屡见于开天辟地之篇,而开天辟地的人物,无疑是受后世敬仰的祖先。这就是古代人们把馄饨作为祭祀祖先的傩食品的缘故吧。余在拙作《会说话的食物》一书中曾分析中国食物的这种特殊性。馄饨的背后,有情感、有语言、有语义,向人们诉说着故事,尽着“食以载道,敦化人伦”,传承道德文化的社会义务。也就是说,我们的祖祖辈辈是通过吃馄饨这一行为仪式来教育下一代敬畏天地、不忘祖恩的。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分析,无论是在中国或者是外国,每个民族的民俗仪式(或行为)都有一种规律可循,那就是每个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支持,故事的物化往往体现在一种或几种节日美食上。比如,中国的寒食节和西方的复活节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使用了古代季节性的仪式与传说的“任择”关系,使并无关联的仪式与传说以及美食之间产生了关联,用崇德报功的心理,使老百姓遵保仪式的习俗。

民俗在民间所以能世代传承,不仅是牵强附会,还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寒食吃寒具(麻花)是为了即食方便。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驱邪纳福。“冬至馄饨夏至面”,一个是暖寒,一个是避暑,自有其养生健身之道理。

古时极重冬至节,甚至将其与春节相提并论。《东京梦华录》说:“京师最重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岁时杂记》还说:“冬至既号‘亚岁’,俗人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大率多仿岁除故事而差略焉。”

清代江南嘉定地区,依然极重冬至前一日,“名节夜,亦谓之除夜”,因岁除而立冬除,冬至的意义便可由此而揣度出来了。亚岁之说,至迟起于唐代,释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中的诗句“亚岁崇家宴,华轩照绿波”,便是见证。以冬至为节的习俗,可上溯得更早,如《四民月令》所说:“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

据载,冬除和冬至节食,除了米丸和黍糕外,还有百味馄饨等。

百味馄饨,见《咸淳岁时记》: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百味馄饨。”冬至吃馄饨还见于《岁时杂记》:“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说,又云‘新节已故,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民社北平指南》也说:“十一月通称冬月,谚谓‘冬至馄饨夏至面’者,盖是月遇冬至日,居民多食馄饨,犹夏至之必食面条也。”

冬至吃馄饨,还图个热闹以去冬寒,形式是围炉。清代杭州府,冬至家家“以牲果祀神享先……爇栗炭于围炉”。即便是在岭南,围炉而食亦为至节盛事。广东顺德地区,“冬至祀祖、燕宗族。风寒召客,则以鱼肉腊味蚬菜杂烹,环鼎而食之,谓之‘边炉’,即东坡先生称之为‘骨董羹’。”北方地区就更不用说了,火炉是断然少不了的。冬至吃馄饨,互相拜贺,拥炉会饮,谓之扶阳。

在冬日的北方,很少有人吃端午的粽子了,而冬至的馄饨却可以在全年通吃。

馄饨,又写作“ ”、“餫饨”。广东人称“云吞”,四川人称“抄手”,山东人有又称“馉饳”的。

上一篇:秋凉到来,老年人需防哪些病 下一篇:中老年人如何改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