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温可能上升2到4.5度等

时间:2022-08-09 08:39:45

能控制睡眠的化学物质

瑞士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帮助白天昏昏欲睡但夜间无法入睡的人摆脱痛苦。他们新发现的这种化学物质代号为“ACT―078573”,可以阻止大脑激素神经肽的活动。

神经肽被认为与睡眠有关。这种激素在有嗜睡症的人体内含量较低,所以他们白天总是会习惯性地昏昏欲睡,有时甚至在工作时或驾车时入睡。

研究人员发现,给狗、老鼠和人服用“ACT―078573”后,其入睡时间都会缩短。

负责这项研究的弗朗索瓦・让克称,现有的大多数治疗失眠药物都有一些副作用,会导致服用者第二天出现记忆损失和头昏等症状,但新发现的化学物质基本没有这类副作用。

(《新华网》)

全球气温可能上升2到4.5度

英国《独立报》近日援引多国气候专家的预测结果说,本世纪全球气温有可能上升2摄氏度至4.5摄氏度,有的地区气温甚至有可能上升6摄氏度。这是全世界2000多名气候专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全面研究后给出的预测。专家们指出,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正影响着全球各地的气候,人类活动正在使地球面貌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可能比原先认为的要糟糕得多。

报告可能还将公布以下一些预测结果:未来100年里,像2003年袭击南欧的那种热浪可能更为频繁,程度更剧烈,时间更持久;热带风暴和飓风强度可能更大,带来的雨量更多,导致沿海国家遭遇洪涝等灾害;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将比现在平均高出0.43米;21世纪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格陵兰冰层在1000年内完全融化。

(《独立报》)

多吃鱼可使人更年轻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称,鱼的确是一种健脑食物,多吃鱼可使人更年轻。

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与不经常吃鱼的老年人相比,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速度要慢10%―13%。而这一减缓程度相当于使人年轻3―4岁。

该研究报告称,鱼是人体摄取n―3型脂肪酸的直接来源,这一营养物质对大脑的正常工作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吃鱼还可降低患中风和老年病的危险。

研究人员还考察了整体饮食结构是否对研究结果有影响,即使考虑了所吃的蔬菜和水果等因素,这一结果并没有改变。

(《人民日报》海外版)

研究显示某些葡萄汁可预防心脏病

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1月31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葡萄汁可能像红酒一样具有预防心脏病的功效。

据报道,瓦莱丽・斯奇尼・科斯博士率领的研究小组在猪身上做的试验表明,像红酒一样,特定种类的葡萄汁中含有大量多酚,可抑制一种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蛋白质生成,同时激活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有利于抵御心血管疾病,保持血管活力,维持正常血压。

斯奇尼・科斯博士说:“(对抗心脏病时)葡萄汁与红酒功效类似,而且葡萄汁不含酒精。”不过,不同种类的葡萄汁多酚含量不同,研究人员还将继续该领域的研究。

(《心血管研究》)

频密激光美白可能催化癌症

近年香港新兴一种“激光美容保养疗程”,声称可每周做,犹如一般美容面膜保养一样,但有爱美女子连续28日接受激光美白,再重点在面颊多做10天激光疗程后,脸上却出现众多“白蚀”似的芝麻小白点;更叫人关注的是,香港有研究发现,长期不停打激光,可能隐藏致癌危机。

皮肤专科医生协会副主席陈衍里指出,长期密集地接受激光嫩肤美白疗程,安全性根本无人知道,他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白老鼠半年内连续每周打两次激光,其体内两个反映患癌风险的基因指数明显上升。

全球首创无创激光皮肤治疗的权威、被誉为“激光皮肤治疗之父”的哈佛教授Rox Anderson表示,长期重复打激光,有机会“催化”癌症,即是说,若皮肤本身有细胞已不正常,激光重复对皮肤产生的热力,有可能令人生癌。

(《中国新闻网》)

大脑中的“罪魁”让你疯狂购物

导致人们做出疯狂购买决定的有两个罪魁祸首。一个叫做伏隔核,它是大脑中吸收多巴胺的区域。当人们遇到高兴的事,这个区域就被激活了。在实验中,当被实验者看到想买的东西的图片时,这个区域就很活跃。另一个是脑岛。当人闻到臭味,看到恶心的画面或预感到痛苦的时候,这个区域被激活。在被实验者看到一个很高的价格时。脑岛就异常活跃。

购物狂的脑岛活动比较迟钝,所以他们就不那么在乎价格的高低。吝啬的人正相反,他们花钱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们逐渐养成了控制消费的习惯。

科学家们给购物狂的意见是多用现金,少刷卡。但对于脑岛迟钝的购物狂们似乎效用不大。那还能怎么办呢?如果能把大脑中的感受快乐的伏隔核切除就好了,那样的话即使看到新上市的,苹果iPhone也不会再动心了。不知对于购物狂们来说,购物带来的喜悦和看到信用卡赤字一刹那的痛苦比起来,哪个更好。

(《国际先驱导报》)

人为何会做白日梦

白日梦似乎是人大脑的默认设置,大脑的某块特定区域会专门负责做白日梦。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当人们被分配某些详细的任务去做时,他们就会集中精力于任务本身,但是工作后休息时间大脑的其它区域就会变得忙碌起来。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者玛丽娅・梅森说:“当人们无所事事时,大脑中有一些网状区域似乎总是处于活动状态。”

梅森研究团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实验,以观察人的大脑如何活动。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大脑总会做某些事情以保持其处于活动状态,这是适应快速思维和反应需要的结果。研究员记录到:“第二种可能的解释是,一种自发的精神时间旅行(刺激一独立思绪)使大脑对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经历产生一致的感觉,从而使大脑特定区域保持活动状态。”梅森作出补充:“我们的思绪可能并不停留在这里,停留在此刻。大脑可能正在思考一起交通事故,我们就在肇事的小轿车里,或者想一些别的事情。”或者,也有可能做白日梦是一种自发行为,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最后,梅森研究团得出结论:“虽然神志恍惚时大脑产生的思绪有时可能很有用,但这并不能证明做白日梦是由于这些想法是适应形势而产生的,正相反,白日梦可能非常简单,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因为能够白日做梦。”

(《科学》)

牙痛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先兆

瑞典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牙痛很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早期征兆,女性出现这一征兆的可能性要比男性高出近40%。

据瑞典《每日新闻》23日报道,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调查了186名心脏病患者,让他们指出发病前身体不适的部位。71名患者报告说曾出现过口腔不适,其中以女性居多。一些患者还在病发前进行过牙科检查,但牙医并未发现真正的病因,结果患者的病痛没有好转又转到了内科,进而被发现患的是心脏病。

研究人员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牙痛都是心脏病的先兆,人们如果双侧牙齿均感到疼痛且咀嚼食物会加重疼痛,则应多加注意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新浪科技》)

纯金首饰也会导致皮肤过敏

佩戴金首饰可能导致皮肤过敏,人们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不纯的金饰中含有镍或铬等金属所致。而德国专家发现,纯金首饰也会导致皮肤过敏。

德新社近日援引德国格廷根大学皮肤专科医院的专家托马斯・富克斯的话说,纯金与皮肤接触也会导致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富克斯等人是在搜集并分析了德国30多所皮肤专科医院多年来出现过的病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

(《新浪网》)

咖啡因可能成秃头一族救星

德国耶拿大学科学家发现,咖啡因能刺激发囊生长,可能为不少男士提供治疗秃头的新方法。最近一项在5个欧洲国家进行的调查发现,英国男士比其他欧洲人为秃头而痛苦的程度更甚。过半数男士称,秃头令他们感到衰老和吸引力减弱。

科学家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咖啡因可制止一种损害发囊的化学物发挥作用,但不建议喝大量咖啡来治脱发,因为他们估计,每天需要饮多达60杯咖啡,才对发囊有显著作用。不过德国化妆品公司Alpecin,已研发出含丰富咖啡因的溶液,可涂在头皮上。

进行这项研究的菲舍尔博士说:“咖啡因虽是广为人知的物质,但对于它对人类发囊生长的影响,我们以往所知极少,但这次研究显示,它刺激发囊生长的效果良好。”

(《香港文汇报》)

法国换脸人长出别人胡须

近期接受世界上第三例“换脸”手术的法国男子术后康复良好,2日首次见到自己的“新面孔”并刮掉新长出的胡须,以示庆祝。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患者新长出的胡须其实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面部皮肤捐献者。

首次见“面”

这名法国男子因患有遗传性神经纤维瘤病,嘴唇上长有巨大肿瘤,无法正常进食和讲话。1月21日,他在巴黎郊区的亨利・蒙多医院接受了“换脸”手术,医生洛朗・兰蒂耶里为他更换了鼻子、嘴巴和下巴以及部分面颊。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他没有透露患者和面部皮肤捐献者的身份。

剃须庆贺

由于护士在手术前将病人和皮肤捐献者的面部毛发都剃掉,术后顺利长出新胡须因此被认为是“换脸”手术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标志。

《巴黎人报》说,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术后的面部,病人脸上新长出来的胡须需要被剃掉。令人惊奇的是,医生在对新胡须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后发现,新长出的胡须实际上属于面部皮肤捐献者。兰蒂耶里说:“我们还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今后长出来的胡须会保持现状(依然属于捐献者),还是同时混有捐献者和病人的胡须。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那都是他的胡须,他的面孔。”专家说,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健康。

(《北京晚报》)

医学证实短时间大量喝水易致水中毒

一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妇女在参加一项喝水比赛后死亡,医院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水中毒,这种结果令很多人吃惊:喝水也会把人喝死?

我们经常会得到“多喝水”的忠告:它能清洁皮肤、减少疲劳和集中精力。但是这位美国女性在参加完喝水比赛后死亡的事实说明,对身体有好处的水喝太多了也会要命。

这位叫詹妮弗・斯特兰格的参赛者在进行完比赛后曾表示自己头部剧烈疼痛,然后就回了家,不久有人发现她已经死亡。初步的检查显示她是死于水中毒。

喝太多水最终能引发脑胀,导致大脑控制呼吸等重要调节功能终止,引起死亡。

眼泪新成分可用于治疗干眼症

科学家在研究眼泪的成分时惊讶地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新油脂,这项发现可能有助于找到治疗干眼症的方法。

这一研究报告发表在本月出版的《调查性眼科与视觉科学》杂志上。一滴眼泪由中间的水状层面加上黏液内层和油状外层构成,油状层面含有各种油脂。每次眨眼,油状层面覆盖眼睛,使其保持湿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验光配镜专业助理教授凯莉・尼科尔斯说,研究人员辨别出了构成油状层面的物质,即脂肪酸氨基化合物,这是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新油脂。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油酰胺。油酰胺与睡眠调节有关,被证明能激活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科学家猜测,这可能使得眼睛前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得以进行。

尼科尔斯说,如果油酰胺或任何其他脂肪成分不足或过多,油状层可能丧失锁住水分的能力,导致眼睛干燥。

尼科尔斯相信,这项发现可能有朝一日导致一种简单的筛查检测方法,医生在这种检测中“取得你的眼泪样本。按一下按钮,得出生物指标,从中可知你是否患干眼症,哪种治疗方法会有助于你康复”。

(《生活科学》)

通常情况下,人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体内水的数量得到调节,使血液中的盐类等特定化学物质的水平达到平衡。如果你喝了太多的水,最后肾不能快速将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血液就会被稀释,血液中的盐类浓度被降低。

谢菲尔德皇家哈兰郡医院临床化学与法医毒物学顾问罗伯特・弗莱斯特教授表示,血液中盐类的浓度如果比细胞中的浓度还低,水就会从稀释的血液中移向水较少的细胞和器官,而这将引起相应的器官的膨胀,引发机体的严重后果。

弗莱斯特表示,这种膨胀会促使大脑出现问题,当脑细胞膨胀时,外面骨质的脑壳让胀大的体积无处可去。脑内的压力增加,这时你可能就会感到头痛。随着大脑的挤压,呼吸等重要的调节器官功能区域受到压迫。最后这些器官功能将被削弱,这时你可能就会停止呼吸,最终死亡。

(《北京科技报》)

美科学家首次识别出胰腺癌相关癌干细胞

美国科研人员最近首次成功识别了与胰腺癌有关的癌干细胞,这一成果有助于今后研发新药,达到抑制癌症的目的。

报道说,密歇根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首先将10名胰腺癌病人身上提取的癌细胞样本移植到实验鼠体内,使之长出新的肿瘤,随后科研人员再对这些肿瘤细胞进行分析,最终识别出一小部分能促使肿瘤快速生长的干细胞,科研人员认为它们就是胰腺癌干细胞。

报道说,癌干细胞是存在于每一个肿瘤核心部位的少数癌变的干细胞,这些细胞能激发和促进肿瘤的生长。而当前的许多癌症疗法之所以无法有效治疗癌症就是因为它们不能杀死促使肿瘤发育的癌干细胞。

参与此项研究的癌症专家戴安・西米昂表示,科研人员在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命方面一直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他相信,如果今后在治疗中能够把目标集中在胰腺癌干细胞上,医务人员一定能够在这个方面取得突破。

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病迅速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近年来,全球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每日健康》)

美开发出神经组织与假肢连接新技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研人员日前宣称,他们将人的神经组织与电极连接,开发出神经组织与受控假肢相接的技术,这是假肢体技术研究方面的重大进展。

研究人员在开发这种新型假肢的技术工艺中,首先提出了用未受损的神经组织向假肢传递信息的思路,其关键在于:必须保障假肢与大脑之间的双向联系,也就是说,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必须转变成假肢的运动,而假肢中的传感系统信号,比如温度和压力,应该确保被反馈到大脑。为此,研究人员找到可移植的活神经组织,使其与电极相连,将没有与电极相接的神经组织的另一端植入患者神经系统中,用来保障其向电极传递信号。

据悉,研究人员使用了培育神经细胞突的方法,研制出上述混合型的神经组织。由于神经细胞突能在两个电极片之间伸缩到需要的长度,研究人员在研制中用电子微型芯片替代了其中的一个电极片。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他们所研制的神经元的电活性,并计划用其来恢复实验中神经系统受损动物的肌肉运动功能,然后进行神经元的临床实验。

(《科技日报》)

人脑有个“戒烟开关”

美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已发现人脑内一种被称作脑岛的结构像开关一样,当人的脑岛受损后就不再想吸烟了。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创一种新的疗法帮助人们戒烟。

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之一、南加州大学和艾奥瓦大学的安托万・贝沙拉说,一名男子从14岁开始吸烟,最后每天吸40支。但这名患者脑岛因中风受损后,“就像关掉了开关一样”,再也不想抽烟了。患者描述“他的身体忘记了对香烟的渴望”,甚至觉得烟味很恶心。

脑岛大小相当于一枚大硬币,负责接收身体其他部位信号。科学家认为它帮助把这些信息转换成饥饿、痛苦或渴望等感觉。研究者认为脑岛受损消除了患者的吸烟欲望。

(《科学》)

上一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营销人才? 下一篇:溃疡病为什么老“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