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美育研究

时间:2022-08-09 07:22:22

初中语文诗歌美育研究

摘 要: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诗歌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究诗歌教学新模式,以唤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为宗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学习;美育研究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简单枯燥、课外延伸较为狭隘等不足,又加之在应试压力下,教师往往更偏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技能的掌握,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审美能力、语言表现力的缺失。

一、传统诗歌教学教条化倾向严重

受诗歌自身衰落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观念作祟,长期以来,初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并不浓烈,课堂教学方式也严重教条化。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遣词用句的讲解,对学生的要求也只停留在对诗词的准确默写和熟练背诵上,根本不注重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更谈不上美育培养。此外,语文试卷中对于诗歌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过于狭窄,大多围绕记忆性知识进行考查,题目主要围绕默写古诗词段落或进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展开,这种程式化的考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只注重记忆不重视思维,只注重背诵不重视朗读,只注重形式不重视内涵的教育模式,这对学生人文性培养极其不利,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传承和发扬。

二、诗歌美育教学的几个维度

对于诗歌的学习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要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分步骤、分层次地学习,使学生逐渐走入诗歌的世界,领略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特有魅力。

1.诗歌学习的工具性培养

诗歌的一个典型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形象,通过精炼的语言把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现出来,学习诗歌的第一步就是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分析诗人是如何遣词造句、妙笔生花的。在教学中,老师要一如既往地注重重点词的推敲和解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笔之妙,领略诗词独特的语言美感。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要在具体的词句和技法上做过多纠缠,要注重保持诗歌学习的整体性。

2.诗歌学习的人文性提升

诗歌精炼、含蓄、优美的语句只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表现,通过一定的语言所要展现的是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意境以及其强烈的感彩和思想态度。教师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程对传统诗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也是诗歌学习的主旨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诗歌语言但又不局限于语言,重点是透过对语言的赏析深入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3.诗歌学习的创造性激发

诗歌作为一种抒发自身情感和表达思想观念的文学创作形式,并不是诗人的专利,我们同样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试着进行诗歌创作。对中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孩子与诗歌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作为老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创作需求和作热情,鼓励学生自由地创作诗歌,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疏通学生表达渠道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诗歌美育教学的课堂实践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望岳》一诗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诗歌的美育教学。在对杜甫《望岳》这首五言诗的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诵读走入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意境中,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诗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进行解析,例如对“岱宗”“齐鲁”“造化”“阴阳”这些名词术语作解释,另外要着重讲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凌”字的巧妙之处,以及“小”字的用笔之妙。通过讲解,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映入学生脑海,诗人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跃然纸上。接下来,教师要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整个诗篇中充满了青年人的浪漫与激情,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与杜甫的另外两首《望岳》作对比,其中《咏华山》一首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咏衡山的《望岳》表现出诗人晚年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这三首《望岳》的创作风格及所富含的情感态度各有不同,代表了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不同心态和人生态度。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深刻领会《望岳》的独特意境,并对诗人杜甫的创作风格以及贯穿其一生的忠君爱国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望岳》进行改写、续写,或结合自身的一些游历经历,仿照《望岳》尝试写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作情趣和写作水平。

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文人学士。在现代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都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做好历史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阳慧萍.为诗文改写插上想象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2011.

[3]袁梅梅.初中语文诗歌教学[J].中国教师,2016.

[4]樊小勇.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上一篇:科学教育的人文性 下一篇:新奇有趣的家庭小实验的开发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