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催生下的民居奇葩

时间:2022-08-09 04:19:55

多元文化催生下的民居奇葩

摘要:蔡氏古民居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秀代表与典型实例,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要全面了解蔡氏古民居,不仅要考察其在聚落组群、个体院落、建筑与装饰等方面的特征,而且要深入探究这些特征背后的制约因素与形成根源。本文即对此想法作了尝试,希望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蔡氏古民居;建筑特征;制约因素形成根源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58-06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我国“红砖、赤瓦、白石基”建筑体系与闽南地区“皇宫起”建筑类型的典型代表。其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雕饰精美、内涵丰富,不仅集中体现了闽南成熟的建筑、雕饰与文化艺术,而且反映了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影响与渗透,因此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不外乎三大方面:总体聚落格局、单体建筑特征、建筑装饰装修。因此,本文就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研究对象,明晰其各方面特征,挖掘其内在成因与制约因子,廓清其现象与本质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不无裨益的,对于理论研究或许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遗存概况与形成背景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我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南安市官桥镇漳里行政村下辖的“漳州寮”自然村内,主要是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公元1839-1911年)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兴建的。现有遗存包括较完整的23座宅第和1座书房,15处遗址。各单体院落之间前后以宽10m左右的石埕院相隔,左右以宽1-2m的防火通道相连,前后几排平行布列,形成井然有序的建筑组群,共计建筑面积约16300m2,占地面积约30000m2。

从蔡氏古民居所处的区域位置与文化根源来考察,这里(闽南地区)既是中国历史上的移民社会,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随着中原汉人的四次迁徙人闽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与周边各国的长久往来与频繁交流,又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必然全方位地呈现着中原文化、闽南文化与海外文化共同制约下的独特性。

从蔡氏古民居的投资者――蔡资深的成长背景来考察,此时期(清朝末期)国门被迫打开,官僚资本的形成,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私营经济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促使饱餐儒学的蔡资深经历多年的海外生活,具备了开阔的视野、新潮的思想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新精神,这些思想无孔不入地渗透进聚落组群的方方面面,成为蔡氏古民居“中西合璧”之突出特点的直接原因。

2 总体聚落特征与成因

2.1 聚落环境与村落选址思想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选址于“背山、环水、向阳”的一块平坦地带,西北面以群山为屏,东南北“三水归一”。这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聚落环境,是中国传统风水学说与居住理念在村落选址方面的具体体现和物化表征。

“负阴抱阳”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原始科学与巫术礼仪的风水理论。其基本意义是要求宅基应尽量坐北朝南,求得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背山面水”是风水相地术所称道的理想模式,其理论甚为玄虚,但从实际来看确不无道理。“背山”即以山为屏,既可避风,又可向阳,不仅可以得到较好的日照,有利于通风的组织,而且还可获得心灵上的安全依托感。“面水”不仅可以解决诸多实际生活问题,如提供充足的生活、生产用水,方便有组织排水系统的组构,保护建筑物不受积水的侵蚀等,还可以造就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

蔡氏古民居的选址,正是在上述风水学说的制约与引导下,形成了风景秀丽、环抱有情的居住空间,满足了居民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从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2 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观念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功能组成与总体格局而言,外有环绕一周的围墙、聚落四角的炮楼与哨门等设施,可抵御外敌,保障聚落的整体安全性;内有位居中央的数座大厝规整排列以供村民居住,东西布列的钟楼鼓楼传递信息、召集成员,集中营建的宗祠园林供族内处理各项事务,分散均置的公共食堂、柴火间和焙制花生的作坊等,以满足族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等。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外在防御性、内在秩序性与自己自足能力的生活圈。

这样村落格局的形成根源可以归结到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以及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正如班固在《白虎通・宗族》中所道:“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族,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可见,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因婚姻而成个体家庭,因繁衍而成家庭社会,因生活模式扩大而成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邻里社会。这种家族或宗族共同体,因聚族而居所产生的共同利益与心理认同感,不断地通过祠堂、祖坟等物质实体的建造日益强化着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反过来,又因这样的意识而不断地肯定和延续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体现在建筑特征上,就形成了一个个具有防御性与自己自足能力的生活场所――聚落。

2.3 组群坐向与内在制约因子

蔡氏古民居的组群坐向取南偏东15。既是闽南地区风向气候条件制约下的必然结果,又是对相关传统观念与建房习俗的体现与彰显:

2.3.1 自然地理环境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东南面靠近台湾海峡,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夏长而无酷暑,冬短而温暖少雨的特点,冬季多为东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和西南风。故,依据当地气候特点,主要考虑风向因素,蔡氏古民居取南偏东15。的朝向,在夏季可有效抵挡烈日进入室内,同时取得宝贵的穿堂风;冬季北风又被后墙挡住,有利于室内的保暖御寒,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冬暖夏凉的舒适居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3.2 封建礼教思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正南为尊,只有帝王将相的宅房才能正南朝向,否则就是“僭越”;加之按传统说法,凡人的“福分”不足以坐正北看正南,否则对屋主不利。因此,蔡氏古民居南偏东15度的坐向具有双重避讳意义,符合传统风俗、礼教与等级观念。

2.3.3 传统风水学说

在闽南地区建造房屋,首先要运用罗盘这种特殊的工具,通过“看字”与“牵字”,进行房屋的方位测定,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方位坐向就是在这种地域性建房习俗影响下得出的结果。同时,还运用了五行方位学说以及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考虑到主人以经商为主属金,金怕火;而正南为火,所以,宅群不能朝向

正南,而选择了南偏东15度的坐向。

2.4 空间肌理与整体规划思想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聚落空间结构呈“点-线-面”的构成形态。其中,“点”是指各个独立的大厝或构筑物,它们是个体家庭经济形态的外化,呈现出一组组有机完整而相对独立的画面;“线”是指单体建筑之间纵横交错的防火通道与石埕院,作为生产、生活的聚散场地和交流通道,如同组群的骨架,创造出连续多维、开合有序的空间序列;“面”是指考虑到功能组成的差别性、风水观念的制约性、安全防卫的实际需求等原因,在组群内部所形成的五个小组团,内外组团环环相套,拱卫有情,为聚族而居的蔡氏宗族提供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居住空间与活动场所。

结合对蔡氏古民居各单体建构筑建造时间与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形成如此的聚落空间肌理与层级结构源自于建造之初的整体规划思想:

2.4.1 先民宅后防御设施的规划思想:即先建造内部居住建筑,后营造防御构筑物,如围墙、哨门、炮楼等防御设施。

2.4.2 拓扑发展的单体民宅建造程序:即后建民宅是在先建民宅所形成的格局基础上进行有序延伸和扩展,既适应了人口繁衍的基本需求与个体家庭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又可明确主从关系,统一建筑风格,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自发体现。

2.4.3 组团分割,相对独立的区域思想:即宅群又根据功能及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划分为五个小组团。各个小组团都相对独立,完整有机,防卫得体。

2.5 等级规模与政治经济基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在不到50年的时期内建造完成的,工期虽短,但它在建筑规模、规划思想、等级规制、艺术品位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寻常的特殊性。究其根源离不开对屋主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的考察:

据民国四年《南安县志》中《蔡启昌》一文记载:“蔡启昌,名青,三十五都漳里人。商于吕宋,积资甚裕,量宏好菩。捐修文庙、考棚,筑造寺院、桥路,恤孤怜贫,施茶舍药,倡设拯婴堂,靡不踊跃乐输。府尊章倬标奖以‘乐善好施’匾额。”

又据菲律宾柯蔡济阳公传真《蔡永明翁传略》记载:“蔡德浅先生,字永明,号资深,南安县漳州寥乡人也,……少时即随乃翁南渡菲岛,父子同心协力,开设晋益小烛铺子于岷市后街仔。1850年间,乃翁即告归隐该铺务由其处理。以其克勤克俭,忠厚待人,最得当时西菲人士之信任,于是营业期蒸蒸日上。……清光绪廿四年,其冢子碧峰山仕古田县儒学正堂,先生受浩封资政大夫加二品封典之衔。……对排难解纷,填缺济困,不分远近彼此,在在勇为。”

可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兴建者――蔡启昌尤其是其子蔡资深,不仅擅于经商,而且乐菩好施。其一生奋斗所积累的巨额财富,是该组群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同时,其旅居菲律宾华侨的尊贵社会地位,清“资政大夫”的显赫政治功绩,是该组群的建筑规模与等级规制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

3 单体建筑特征与内涵

3.1 外观风貌与决定因素

参观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人,都会对它绚丽多姿、雕饰精美、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总体风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外观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3.1.1 “红砖、赤瓦、白石基”的用材特色

闽南独特的“红砖、赤瓦、白石基”建筑用材,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结果。据调查,闽南土壤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极高,所以若烧成青砖则颜色发土黄,十分难看:而烧成红砖,色彩却显得纯正艳丽(俗称“胭脂红”),并具有坚固耐磨,防潮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受土壤条件所限只能用红砖赤瓦。再者,由于闽南地区盛产花岗岩这种上等的建筑用材,因此,石材便被普遍地运用到房屋建设中。

3.1.2 “出砖入石”、“雕彩结合”的营建技艺

“出砖人石”是闽南建筑独有的砌墙方式。这种墙体,不仅能取得有效防盗、坚固耐久、冬暖夏凉的效果,而且因砖块的不同砌筑方式以及砖石相错所构成的多种图案与文字,使其建筑立面具有色彩明快,内涵丰富,自然和谐,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雕彩结合”是闽南建筑先雕后彩,有雕必彩的构筑特色。这种营建技艺使闽南民居的装饰细部与色彩构成显得异常繁复与华丽,如泥塑的花鸟灵兽,彩绘的人物故事,堆剪的卷草花等,尤其是集各式雕刻技法与多种题材内容为一体的院落大门,作为屋主身份、地位、财力的象征,更是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形成整个建筑立面的视觉焦点,提供给人们一组组装饰艺术的“展览馆”。

3.1.3 “厌胜辟邪”、“祈福纳祥”等传统观念

人们的利害心理、祸福意识等,以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方式,通过不自觉的实践行动,附加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并随着世代沿袭逐渐形成一些规律。比如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赤色象征喜庆、祥和、兴旺、幸福、欢快和安全等,这种祈福纳祥的心理附会到闽南居民中,就成为“红砖文化”在当地经久不衰的意识根源。

此外,建筑结构、审美意匠等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制约和影响着蔡氏古民居的外观风貌,不多论述。

3.2 院落格局与传统观念

受闽南地区特定自然条件、气候环境、建房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蔡氏古民居的单体院落在空间氛围、高狭比例、用房名称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但受制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其在基本格局形态上依然逃不出对合院式格局的传承。比如,最基本的是“两落一院三间张”平面型制;横向扩展可成“两落一院五间张”、“五间张加左右护厝”等平面型制;纵向增加为带“后落”或“回向”的平面型制。

这种“厅井合院”的格局,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秩序井然。在物质功能方面满足了住居的各项需求,如宽敞的厅堂为日常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隐秘的卧室提供了极具私密性的居住空间;高狭的天井兼具采光、通风、遮阳、拔气、排泄雨水、种植花卉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等等。

从精神内涵方面来探究,它隐含着中国千百年来所传承的若干传统礼教观念与等级意识。比如:

院落总体布局由南到北依次排列下厅(门厅)、天井、大厅后轩、第三进亭、第三进厅(或后落厅)等,形成明确的纵中轴线;再由中轴线往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大房、边房、侧天井、护厝等,其左右对称、等级分明的严整布局,体现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的家庭组织关系与等级思想。前厅后轩、前堂后室的空间设计,则传达出“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尊卑尚礼”的传统伦理纲常与礼教意识。

3.3 建筑结构与地域特色

蔡氏古民居采用“穿斗抬梁”式结构,在基本构造方式与结构原理方面,同中国传统建筑普遍使用的柱上架梁、梁上承檩、檩上铺椽、椽上盖瓦的营造程序几无二致。但在建筑构件的细部处理与命名方面,受到闽南传统的审美习惯、民间做法、地域文化等

的制约,而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4 建筑装饰特色与意义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一个被装饰包裹着的绚丽世界。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不仅以优美的形象美化着人居空间的微观环境,而且以精湛的工艺技术,广泛的装饰题材,成为闽南建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全息性”反映对象,值得我们专门对讨。

4.1 不同建筑构件的建筑装饰――互摄互涵的整合意向

按照装饰部位不同进行分类,大致有屋顶、屋身、台基、大木作、门窗隔断、铺地、建筑小品七大部类。屋顶的建筑装饰涉及屋脊的多种曲线、“燕尾”脊饰、瓦当滴水的多种图案;屋身的建筑装饰包括正、背、侧立面的构图与图案;石基的建筑装饰集中在虎脚、地伏、柱珠、磉石等部位;大木作的装饰涵盖柱子、狮座、桁木、梁枋、斗拱、托木等构件。不同部位不同构件的装饰,都能契合构件形状,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挥各类建筑材料优越的物理品性、条件和质素,在不影响房屋使用安全和牢固原则的前提下,取得建筑装饰与建筑结构构件的和谐统一。

4.2 不同工艺技法的建筑装饰――因材施用的技艺本质

按照工艺技法不同进行分类,大致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泥)塑、嵌瓷、彩绘彩描、书法绘画、砖砌纹样等多个部类。虽各类型建筑装饰的制作工艺、营造程序、从事工匠与所用器具都有很大的差别,但都能在深入了解和把握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选用各类适宜的工具,对建筑构件直接施行设计与艺术加工。体现出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基本工艺特征,即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3 不同题材内容的建筑装饰――多种文化的共生共荣

按照题材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大致有几何纹样、人物故事、祥禽瑞兽、花鸟虫鱼、植物果实、宝物器物、文字文辞等类别。形式各异的装饰造型、美仑美奂的艺术形象、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不仅美化着建筑构件和人居环境,展示着传统观念中“儒”、“道”、“释”的互补机制与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而且还凸现着闽南地区中西合璧、多文化交融的新质地域文化特征。具体来讲:

蔡氏古民居中现存有大量以文字形式(诗、联、匾、额)宣扬的伦理篇章与家训格言,内容触及读书、处世、惜时、忠孝、仁义、道德、名节、宽恕、忍让、夫妻、兄弟、尊重祖先、怜念奴婢等诸多方面,不仅显示出屋主高雅的文化品位与品德情趣,而且深刻地反映着儒教所倡导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现存的诸多八卦、阴阳、五行等装饰符号,包含着道教“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基本思想;还有独具异彩神韵的木雕神兽、佛教八宝等,不仅隐含着佛教与人为善,善恶有报的处世思想,而且还凸显出浓烈的地方特色与民间艺术中质朴、多变、奇巧的质素,流泻出亲切、平易的世俗气息;从而体现出儒道互补、雅俗共赏、亦商亦儒的装饰特征与审美趣味。

而反映着印度佛教文化影响的辉绿岩连珠饰柱础,显示着伊斯兰建筑艺术风韵的火焰形山花,彰显着西方建筑文化特色的蓝釉式葫芦栏杆,体现着南洋文化特征的鱼尾狮雕塑,千姿百态的大力士造型等,则体现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装修,是多种文化融和而成的艺术精品。

5 结语

综而述之,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基础等多因素的制约,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在“聚落――院落――建筑――装饰”等各个层面上都以生动的物化形态全方位地呈示着闽南多文化集合体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研究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根源提供了典型的范本与优秀的实例。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蔡氏古民居的遗存本体与生存环境都因各种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因素,迅速地损毁下去,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尽快对这一闽南民居的瑰宝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保护其价值与意义,保证其永续发展。

上一篇:绿色办公建筑的模式语言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QES一体化管理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