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时间:2022-08-09 04:10:41

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摘要:德惠市自种植水稻以来,无论从栽培技术上、水肥管理上、还是病虫草害防治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旱育秧密植栽培、简塑盘稀植栽培到抛秧盘超稀植栽培,从敌克松、硫酸配制床土调理剂的应用,从人工除草到化控技术,品种从单一低产到高产多样化等,都取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关键词:水稻;生产;问题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68-1

1 德惠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虽然水稻生产发展很快,但目前生产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 品种杂而乱

目前,我市种植的水稻品种有三十余个,一个乡、一个村、一个农户、一个地块而言,有的种植3-5个品种,这种小区多品种的混种、粮食加工企业混收,加工后降低了商品水稻的质量。

1.2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没有得到应用

很多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到位率不高,部分农民粗放栽培,小拱棚育苗现象普遍,机械化育苗少甚至没有使用,由于栽培技术落后,10多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550-650kg每亩之间。

1.3 水利设施老化,灌溉条件薄弱

大部分泵站属带病和超负荷运转,自流灌溉面积小。很多地方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的泵站。

1.4 病虫害日趋严重

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褐斑病等病害,水稻二化螟、潜叶蝇、负泥虫、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连续多年发生,这些问题对德惠市水稻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以寻求最理想的解决或调节的方法。不断探索一套符合德惠市实际的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促进德惠市水稻可持续发展。

2 今后德惠市水稻发展方向

2.1 改春做床为秋做床秋覆盖

北方地区春季气温低,特别是2010年春季低温多雪,大棚迟迟扣不上,育苗推迟很晚,秋做床就是秋天(11月10日前后)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的田块,按育苗要求提前做置床,并用稻草覆盖,覆盖厚度大约在0.5m,实现育苗地冬天不上冻或冻的浅,育苗时置床全部化通,提高地温,达到防御低温冷害的目的。

2.2 改春床备土为秋备床土

就是在当年夏天和秋天把第二年育苗用的床土按育苗需要提前备好备足进行熟化,达到适宜播种状态备用。针对我市春季地温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苗床土适当增加温度。

2.3 改中小棚育苗为大棚育苗

小拱棚在保温、通风、透光等方面均不如大中棚,不利于培育壮苗。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家庭院有利气温条件,采用大中棚育苗,坚持高标准的抛秧旱育苗方式。大棚育苗的要求是棚高2m以上,棚的宽度最好5m以上,一般以钢架结构为好的固定育苗场所。育苗棚应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高燥的地方,大棚走向最好是西南东北。

2.4 改随势插秧为垄向插秧

改传统无规律垄向为西南-东北向(磁南偏西20度),水稻栽培行为通风透光超大行与栽植水稻水行组成的组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为60cm,栽植水稻小行行距20cm。在栽培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3-15cm,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通过改变垄向和扩大垄距,增大水稻群体光合面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

2.5 改人工插秧为机械插秧

大力推广抛秧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现代化、规范化,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促进劳务输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德惠市水稻生产应采取的措施

3.1 品种选择

我市曾经多次大面积发生稻瘟病,减产很大,原因很多,就品种这一块来说,不能多年大面积连片种植同一品种或水平抗性相同的品种,这是就稻瘟病来说,总体来说要选择抗逆性不同的生育期适宜的多个品种分散或混合种植,做到合理搭配品种。

3.2 培育壮苗

选晴天晒2-3d,然后用盐水选种后捞出用清水洗2-3遍,用咪鲜胺浸种5-7d,进行催芽。根据当年气温和品种熟期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每盘3-4粒,这样才能育出带分蘖的扁蒲秧。秧苗从播种到出苗,这段时间主要是密封保温,保证出苗所需的水分和温度;出苗到1叶1心期床土不能过湿温度不能过高,高温晴天要通风降温,防止烧苗。

3.3 本田管理

最好是秋翻,深度15-18cm,要求扣垡严,实行早耙水找平。根据水稻吸收规律、土壤性质和产量水平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我市主要采用“前促、中控、后保”的施肥方法。在水分管理方面,根据水稻生理需水规律以浅水灌溉为主,灌水采取浅―晒―深―湿的间歇灌溉方法,以提高地温,促进早生快发。化学除草的关键是避免或减少药害的发生,要根据土壤、杂草、肥水、气候、时期、用法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除草剂药剂。我市水稻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恶苗病、赤枯病、纹枯病、细菌性褐斑病、稻瘟病、潜叶螟、负泥虫、二化螟等,常年减产幅度在10%左右,大发生的年份减产30%左右,有的甚至绝收。因些在应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同时,只有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所突破,水稻单产和总产才会有重大突破。

作者简介:陈家学(1963-),吉林德惠人,汉族,就职于德惠市朝阳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作物栽培。

上一篇:甜瓜的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创新国家级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