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农本草经》(3)

时间:2022-08-09 03:58:21

原文: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译文:

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种味,还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以及有毒和无毒的不同,有阴处晾干的,有晒干的,采集必须要有适宜的季节和月份,因炮制加工而有生熟之分。不同地区所出产的药物功效有差异,还要分辨药物的真与假,新与旧,同时各药都有一定标准的加工方法。

解读:

中药的五味标志着不同的药味有不同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如发散药麻黄、薄荷;行气血药陈皮、木香、川芎;滋补润养药菟丝子、蛇床子等。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滋补气血药党参、熟地;缓解腹中挛急疼痛药饴糖、甘草等。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收敛药龙骨、牡蛎;固涩药赤石脂、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等。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如泄降肺气药杏仁;清热泻火药山栀;清热燥湿药黄连;温化寒湿药厚朴等。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如软坚散结药海藻、昆布;泻下药芒硝;潜降药羚羊角、石决明等。

中药的四气,温与热,寒与凉具有共性,但在程度上有差异,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因此,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功能的药物定为温、热性,如肉桂、附子、红花和鹿茸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定为寒、凉性,如黄连、黄芩、栀子、夏枯草和地龙等。

中药又分为有毒和无毒类,临证用药时,务必要先知道哪些药物有毒,哪些药物无毒;有毒之药,其毒性大小、程度如何等,然后再根据临证实际情况,斟酌用药。

中药材品种大多由植物的根、茎、叶、花、皮、果实、种子或全株组成,因生长期和成熟期不同,故中药材的采收时节也就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各异。中药材品质的优劣,与采收季节和采收时间密切相关。例如茵陈在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称绵茵陈,此时其清热利胆的作用最强,如迟到四五月份采收,则药效大减或不可药用,故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拔来当柴烧”的谚语;以花入药,多在花蕾期采摘;果实、种子类药材,多在成熟期采摘,也有的药材根据需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摘;有些果穗在成熟期或枯萎期采收;以根入药的多在早春或深秋时采挖;以树皮入药的,多选树龄较长的树干剥取;以植物全株入药的,多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开时采收。

中药采收后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花、叶等多阴干,根茎、果实等多暴晒干燥。有些药材通过挑、拣、刮、洗、炒、炙、煨、煅、切片、发芽、发酵、制霜等方法处理,或改变药性,或增强疗效,或消除、减少毒性,以取得最佳药效。

中药讲究道地药材。不同地区所出产的药物功效各有差异。历史上多部医药典籍中都有关于道地药材的记载,强调道地的重要性。在《本草纲目》中,对道地的中药,如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银柴胡和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同一种药材,因产地不同,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在种类及含量方面亦有所不同,有的相距甚远。如白头翁有16种以上不同植物来源,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其根含有皂苷,有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而属于石竹科及菊科的一些同名异物的品科,则均无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不同品种的大黄,其成分和泻下作用也有明显差异,掌叶、唐古特大黄中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而一些混杂品次大黄,如华北、天山等大黄,其蒽醌含量以游离状态稍高或接近于结合状态,此等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差。长白山的野山参,与东北各省产的园参,其人参皂苷的含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因而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都有所差异。产于浙汀的浙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和虚劳咳嗽。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域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也影响着中药材的内在质量。如正宗产地云南的天麻,其铷、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远远高于其他产地的天麻。因此,道地药材已成为质量上乘的代称,使用道地药材已成为保证药材质量,确保治病防病万无一失的重要一环。

受到人们赞誉的传统道地药材有诸多品种,如河南产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浙江产的“浙八味”(杭麦冬、杭白术、浙贝母、杭白芍、温郁金、杭菊化、玄参、延胡索);四川产的川黄连、川贝母、川芎、川木香、川牛膝、川附子等;甘肃岷县产的当归;宁夏中宁一带产的枸杞、大黄、黄芪、党参、阿魏等;生长于青藏高原上的冬虫夏草,生长于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雪线附近的雪莲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内蒙古的甘草;广东产的阳春砂、广藿香、广陈皮;广西产的肉桂、蛤蚧等,这些道地药材,代表着药材的优异品质,在人们防病治病、医疗保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分辨药物的真假,是对保证质量及患者用药安全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中药材造假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些药贩,在利欲的驱使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造假、掺伪,危害人们的健康。炙首乌用红薯切丁加工;冬虫夏草为土豆泥、面粉用模具压制;山甲片、羚羊角、鹿茸等用塑料雕制;五味子用未成熟的野葡萄冒充;沉香用枯木喷洒沉香油假造等。掺伪更是不胜枚举:海金砂中掺红砖细末;西洋参片中掺白参片;白附片中掺土豆片;海马、全蝎肚中插入铁钉等异物以增重。这些假冒、伪劣药材,严重地损害了中药的声誉,也贻谖了患者的治疗。中药打假,从古至今,任重而道远。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中

就已提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强调要明辨药材的真伪。

上一篇:黄豆和绿豆的价值之争 下一篇:皮的药用(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