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新生在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2-08-09 02:48:35

浅谈高中新生在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内容摘要】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承担着古老中华文明传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一新生 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求同存异、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对高一新生来讲,各方面都是全新的,面对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环境,学生必然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只有让学生顺利迈过初高中衔接的这个“坎”,学生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难题才能迎刃而解。虽然现实是残酷的,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头脑清醒,敢于应战,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与时俱进,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融入新课改大潮,不扼腕叹息,不怨天尤人,变不利为动力,化困难为信心,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唯其如此,才能既弥补初中历史教学的“先天不足”,又可避免高中历史教学的“后天畸形”,使落后的西部历史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走向辉煌灿烂。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泰兴中学)

上一篇:提出问题——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下一篇:《公顷的认识》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