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9 12:57:30

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河南省现有省属本科高校33所,专科高校56所,独立学院10所,民办高校13所,总计112所。仅郑州市就有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在内的本科院校13所及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中州大学、郑州师专等大专类院校和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类院校以及黄河科技学院等民办类高校40余所,河南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2009年、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将持续影响2011年高校毕业生。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31万,比2009年多了20多万,河南省普通类高校毕业生有41万,普通中专生22万,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达到63万,比09年多出12万。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根据2010年对郑州市大学生就业状况做的问卷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11月15日,所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已签约的占53.5%,已有单位接收但还未签约的占19%;尚未找到单位愿意接收的占18.4%;其他占9.1%。调查人员还对大学生投出的简历数、接到的面试邀请数、参加正式面试数以及同意接收单位数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为了找到工作,这些高校的大学生平均投出42份简历,这些简历会带来8.62个单位的面试邀请,而学生会去参加其中的6.11个,最终会有2.29个单位发出同意接收的合同。对上述比例进行算术平均可以得到如下数据:21∶4∶3∶1。即这些大学生为获得一个就业机会平均要投出21份个人简历。调查中遇到的最极端者竟然投出去500份简历。分析认为,这样的比例足以说明当前郑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说明部分大学生找工作时相当盲目,处于“病急乱投医”的状态。

二、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人格的缺陷、职业社会化偏差的问题。

1.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

1.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种状况并不仅仅在河南,其他省市也是如此。只不过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体现得尤为明显罢了。

1.2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1.3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人而言,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就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到低于其他形式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投资。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其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正常的现象。

2.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

2.1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

我国处于“社会解组”或“社会转型”过程中,就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现从五个方面分析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第一、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专业面窄、基础理论研究类的毕业生就业则显得不景气。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裁员”造成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流人社会,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我国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特色,没有层次性,毕业生的就业面窄。第二、地区结构。我国的地区结构极为不平衡,表现为东南部发展快,西北部发展慢,所以人才流动呈现“孔雀东南飞”的格局。第三、人口结构。从就业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结构是高新技术人才少,创新人才少,创业人才少。社会需求质效型人才,非质效型人才就业难。第四、教育结构。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育的方式较为落后,教学的条件设备较差,教材老化,培养模式陈旧。第五、组织结构。传统组织是垂直的、计划性的,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将隐性失业显性化。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则尚不完善,社会化的人才中介组织、规范化的人才就业市场等十分匮乏。

2.2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或者进政府机关或学校等事业单位端“铁饭碗”、“金饭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 。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3社会人格的缺陷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2.4职业社会化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三、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难采取的对策思考

1.政府:加快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政府要负的责任,除了在政策上给大学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尽量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还要加强统筹。

2. 社会:要转变社会观念,提高切实周到的服务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北大才子卖肉、清华学子卖糖葫芦”很正常。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无疑会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办法。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吸引若干个学生的参与,创业成功就可解决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大大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

3. 高校: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及自主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成材的重要模式。没有学生创业就没有美国硅谷。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更应当作为一种文化来塑造。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可以为广大青年自找门路、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创业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就业,更要学会创业。实施创业教育,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找到一条出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4. 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自己,勇于接受挑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危机理论指出,青年期个体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统一性混乱。青年只有通过把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要求更自觉地加以整合,从而对自己的本质、能力、理想等方面形成一种前后一致的意识,才能在青年期结束时建立起一种稳定的自我同一性,为有效地实现未来生活预定目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我省高校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省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地区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社会也应当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大学生应当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鼓励其进行自我创业。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河南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问题研究 (2003-2004年获河南省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特等奖)

3.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论文)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上一篇:浅谈煤矿机电运输隐患排查 下一篇:迪拜债务危机与政府信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