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7-28 08:06:33

试论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普遍较差,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开发自我、积累劳动技能的综合性职业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中职教师就要积极投身教改,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合教育对象的新路子、新方法。另外,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把儿童、少年视为“知识的容器”,是可以任由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是只能接受成人训导和教诲的工作目标。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灌输”,过于强调“文化传承”,过于强调成人对儿童、少年发展的评价,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心理学认为:从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的角度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去接受和发展新知识,构建和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最终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为他所理解、所支配的个人认识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与认知需要出发来组织教与学的活动,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独立消化,而不宜一味强调“记住”教师提供的结论或推导过程。中国古代的哲人已经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已经在提倡“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其实,“举一反三”中就包含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时刻记住“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为此,现代教师要更多扮演学习者的朋友、顾问和指导者的角色,而不再仅仅充当传道者或现成真理的提供者。

二、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讲授血型的有关内容时,先向学生介绍史料:“19世纪,医生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意外的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如法炮制继续为其他一些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中。学生渴望找出引发结果的原因,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于是从这里起步。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问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四、教给学生创新方法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创造教育的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学生揭示所学知识的未知部分,进而向学生传授揭示未知部分的步骤和方法。一是布置研究课题。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的学习,布置一些研究课题让学生完成。这样做,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自己寻求答案,以此体验成功的愉悦。二是要发明创造,除了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外,还要懂得一些创造的规律、创造方法。常用的发明创造方法有转化、引申、改变、放大、复杂、精简、代替、重组、颠倒、组合以及仿生法等。把这些创造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介绍,便揭开了创造的神秘面纱,告诉学生发明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能进行发明创造,以提高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围绕教材,优化实验,开展课外活动。

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并实现创新理想的手段和桥梁。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活动应当加以组织,对于学生的创新成果应当加以鼓励。要结合生物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实验,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新的探索,如建立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栽培、小养殖、小制作、小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小调查报告、小物种志的撰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例如:讲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时,可让学生想象花盘盆底小洞的作用;讲“原生动物门”时,草履虫形体微小、难以肉眼观察,可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有多大?是什么样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以上从五个方面仅仅列举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方法,还很不全面、很不完善。在生物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上一篇:体育系排球专选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积极创设小组自主互动 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