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安全感觉

时间:2022-08-08 11:08:41

浅谈幼儿安全感觉

摘 要:幼儿安全感是幼儿在成长时期的关键的心理反应,对其以后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培养幼儿的安全感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课题。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谈了一些观点,为加强幼儿教育积累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安全感;归属感;朋友圈

幼儿园是人这一生中第一个自己独立接触的大环境,对于刚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它是未知的、陌生的,他们通常用哭泣来迎接它。但对于学生父母送园送不下,到大班还哭哭啼啼的也有一部分,相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在这两到三年里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环境、了解老师、结识伙伴,那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记得,原来教大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叫李××的小朋友,每天早上来幼儿园,哭是他的必修课,不管是爸爸妈妈武力地送,还是爷爷奶奶商量着送,每一次家里人一走他不是哭得撕心裂肺,就是拽着不让家人走。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家里人走后不久,在其他小朋友的吸引下他会停止哭声,先是远远地观看其他小朋友的活动,然后也会在周围小伙伴的邀请下一起加入活动,而且玩得非常开心,与刚刚来园时的他判若两人。同时我还发现他没有固定的朋友,也不会积极地去和别人进行交流,只有当别人邀请他的时候他才会加入游戏,如果别人不邀请,他只是趴在小桌子上看别人玩,通过这件事情我不禁反思,为什么大班的孩子早上入园还会这么难,可能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父母所说的早上想吃什么没买、昨天晚上睡得太晚、家里谁谁又惹着他了,我觉得原因是孩子没有真正地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的,没有安全感。他只是和他的父母一样把这里当成了一个临时收容所,而没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把幼儿园看成是他的另一个家,没有真正地把自己当成这个班级的主人。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安全感对幼儿的作用,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对幼儿安全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什么是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作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见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虽历经百年的争论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归属感作为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也决定了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接触中迫切地需要获得归属感,即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纳。

二、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1.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

(1)诚实守信,不对孩子撒谎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安静片刻这样敷衍孩子:“如果你听话我就给你买玩具!如果你听话我就保证第一个来接你!”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尽管家长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无论如何,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幼儿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如果幼儿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儿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2)给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环境

有些家长的口头禅是:“这个不要动……那个不许碰……这个不准做……那个不能拿……”结果,孩子形成一种印象,我周围的一切都不安全。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内在的求知驱动力特别强烈,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而不是一味地担心危险或者阻止孩子。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会压抑孩子的正常发育,甚至养成退缩的性格。要知道,幼儿是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对环境和事物的安全感。

(3)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现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离开家人,就会恐慌不安。而朋友多的孩子见多识广,不容易“分离焦虑”,对他人比较信任,能适应集体环境。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交朋友,比如,可以邀请孩子的伙伴来家里玩,或者组织一些小朋友一起郊游,等等。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大人也不要急于介入,让孩子自己解决,从而积累经验。融入群体,有助于孩子产生归属感、建立安全感。

2.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

(1)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幼儿需要有一种安全感,渴望得到成人的保护,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他们希望幼儿园可以像自己家里那样温馨,也希望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以跟他们一起游戏、玩耍、说说悄悄话。所以,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活动环境。如可以将娃娃家等活动区域模拟家庭布置,让孩子围坐在教师身边,一起看电视、听故事,设置母子对话的情境,一起说悄悄话,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馨”。

(2)建立自信,感觉“被需要”

对于上面提到的幼儿,我们平时积极地对他进行引导,比如:上课的时候会邀请他来回答一些比较简单问题,并对他的回答作出肯定和表扬,帮他建立信心。在班里环境照顾的时候,我发现他也非常的细心,卫生打扫得比别人都仔细,所以我就认命他为小组长,领导其他小朋友来照顾环境,通过我们多次的努力,他来园再也不哭了,而且他父母还说每到他值日的那一天,他都催着父母送他入园,还说不能耽误了自己值日。孩子都有被需要的愿望,这也是他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标志,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满足幼儿求职的需要、劳动和求成的需要。只有当幼儿感觉到自己被他的伙伴、老师、班级所需要时,他才能觉得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主人,班级就是他的家,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与人交往建立信任的前提,尤其对于幼儿来说,他迈出的每一步都会留给他深深的印象,如果我们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让他信任的,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也会随之建立起来,他就敢接近别人,与别人交往,并建立相互的信任,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的交往意愿,提高社交能力。用正确的心态,积极的成长!

上一篇:美国思想库考察报告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学校的少先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