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探究

时间:2022-08-08 04:27:05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探究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业的命脉,抓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也只有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粮食产量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地位;问题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为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农田水利也要采取相应措施。目前,农业节水进度远不适应日趋严重的干旱缺水形势,必须加大节水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以后,普及农村自来水已逐步成为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村水域污染,地下水超采以及草原沙化,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农田水利新的工作内容。

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1.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1.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1.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1.4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³,已经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30年仅该地区就将缺水250~460亿m³;西南山丘区降水相对丰富,但蓄水能力不足,存在“工程型缺水”;一些地表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污染加剧,存在严重的“水质型缺水”;沿海发达地区淡水资源不足,许多城市出现饮用水困难。我国目前已经深切体会到了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全国来水减少、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部分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的条件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避免同水危机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最重要议题,也已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的政治问题的中心议题之一。

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

尽管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新时期“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对外开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相对于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中小型灌区以及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的现状更令人担忧,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因此,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是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投入不足。改革开放前,在支撑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农业投资尚能占到整个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5%以上,到1995年,不考虑严重的“农转非”现象的条件下,农业投资也只有2%。1980年后,年均新增供水能力比1979年前减少了近3/4,县原有工程因缺乏维修管理资金而效益衰减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责任转嫁到地方与农民身上,即使在“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九五”期间启动的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项目,各级财政投入也只占到32%,且地方配套往往落空。事实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比公路、铁路沿线的“样板工程”、“参观工程”差得多。

2.3 农业效率低,农民负担重

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少,农业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加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成本很高。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单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历史性发展,但尚未发挥农业的群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由于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农业用地在转为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时候,农民既得不到从事二、三产业、在城市安居乐业所需的原始资本,也不能够改变其“农民”的身份;农业水资源在转向城市和工业、并承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投资省、见效快”所带来的污染时,不仅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和集体还要承担2/3以上的投入开发新水源和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之农业投入(主要是农药、化肥价格高)大,农产品价格低,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效益比较差,进而形成农业效率、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处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造成目前实际务农人员大量减少,可耕种土地处于一种无人耕种的状态,土地大量闲置、抛荒。

2.4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变化,保护农村生态需引起重视

目前,国家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保障灌溉用水效率,减少水量损失,对农村沟渠进行混凝土衬砌,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节约了不少的能源。但是,从生态环境方面看,盲目的进行此类水利工程,形成了对生态的一种人为破坏。沟渠衬砌之后,原来生活在沟渠里面的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水生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衬砌后的沟渠两边,由于混凝土为碱性物质,改变了靠近的土壤的酸碱度,造成蚯蚓等生物大量死亡,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生态的大量破坏,农村水体得不到有效的自然净化,大量的富营养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形成更大的环境恶化现象。因此,在农村进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只顾目前的蝇头小利,到时候得不偿失,祸及人类自身。

3 建议

应当继续发扬几十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好传统,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农村集体(村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个人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把市场机制引入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政府要从直接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搞农田水利的习惯做法中解脱出来,重点抓规划、水资源管理、宣传发动、资金补助扶持、技术指导服务等,让村集体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走到“前台”,直接做分散农户的协调和组织工作。适合个人兴办的微型工程,放手让农民自己建。一家一户干不了、公益性较强的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办。必须动员更多劳动力统一行动兴办的跨村跨乡工程,让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承办。兴办自己受益的工程,要不要投劳集资、投多少工、集多少资,农户自己协商决定。从宏观和总体上说,农田水利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农户一般无力办,必须依靠众人和集体的力量。当然这种体制上的重大变革,要通过试点,逐步摸索经验。

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粗略估算,因减少农民集资、停止“以资代劳”,每年农田水利投入缺口至少上百亿元。近几年国家通过国债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但它毕竟不是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应从各级基本建设和财政补助中进一步向农田水利倾斜。地方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当多拿些钱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符合WTO“绿箱政策”,也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经营管理权等多种形式把已建成工程的经营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使农田水利的经营管理更具活力,持久地发挥效益。

4 结束语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担负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的命脉,抓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也只有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粮食产量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农村的生态更具活力。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下一篇:浅谈水库除险加固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