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迁对陈胜、项羽、刘邦的看法

时间:2022-08-07 10:07:03

中学语文新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陈涉世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2册《鸿门宴》、苏教版高二选修《高祖本纪》等许多课文涉及到《史记》中有关陈胜、项羽、刘邦的故事,在此我希望能够就三个人的历史出场话语作一番分析,并从中窥见司马迁对三人的看法及历史观念。

一、时代背景:家国同构的等差秩序

在家国同构的等差秩序时代里,社会阶层划分也是确定的,人们也接受了这种政治观念与现实秩序,相对稳定地渡过了一个大的历史时期,何况还有一些像仁者爱人之类的粘合剂。所以即使有“上智与下愚不移也”这样的论调,人们也并没有提出多少异见,因为似乎那就是与生俱来的思想观念。然而这些理论与秩序在春秋战国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遭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如孟子的“民贵君轻”等言论,强烈透露出要求平等的理念,而诸侯争霸的局面更是直接挑战了君权神授的宗法血统制度。

其实“上”与“下”本身只是政治或血统划分,也是相对的,与智商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好在后来的南宋朱熹兼综条贯、援佛入儒多了些辩证法,说虽“自暴自弃者,非必昏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虽然举了个丢了江山的帝王,但那句话本身强调平等,也可以用于百姓。这里有一种“智愚”与“上下”脱钩的趋向,逐步使群众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启蒙,开启了后来晚明“满街皆是圣人”的场景。但是无论是“智”还是“愚”,孔子之后第一个奴隶用响亮的口号与行动表明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就是陈胜。

二、同声异意:陈胜、刘邦、项羽的表现

大泽乡陈胜起初也被司马迁逆推定论式塑造成一个并不安于当奴隶的人。怀有“鸿鹄之志”的他而不屑与“燕雀”之类为伍,在 “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境遇中,真实地透露了苛法之害。“死国”成为“举大名”的堂皇理由,并采取了比较有效的策略,“从民欲”借扶苏与项燕的影响力吸引反叛力量。扶苏是秦始皇长子而冤死,可以很好地利用许多拥护扶苏的人倒戈,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传说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拉起顶燕的大名可以达到招募兵士、鼓舞人心反抗暴政的作用。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他们当时或许亦并无“起义”的长期准备或“举大名”的心理,亦或成王成侯的大志,只是在死亡的威胁下,历史恰恰碰到了他,使他成为倒秦浪潮的第一波。然而这句话确实喊出了数千年来许多人没有想过也不敢想更不敢说的百姓追求平等的集体历史诉求。一个奴隶的壮言与壮举、痛快且犀利。

再看看刘邦,这个有点无赖气的亭长一出场就被神道设教了一番,说成是真龙天子下凡。“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句话,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好酒及色”的刘邦如此强烈的权力欲望。但“当”字恰恰透露出他当时仅仅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始皇帝那样威风巡游,不像陈胜那样在死亡威胁下求生的强烈呼嚎并震撼性地质疑现存秩序了。然而刘邦若与项羽相比就显得多了些沉稳。

作为一个将门之后,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出场,好像是那个掰玉米的猴子,学书、学剑都没成,学兵法则像诸葛亮“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样“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似乎败家子一样,还到处躲避追捕。“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这个场景与刘邦差不多,不知是事实还是司马迁特意设置的对比,然而一句“取代”的话就多了些英雄气,脱口而出,年轻英武,气度不凡,不像刘邦那样“希望”如彼而是毋庸置疑、掷地有声!但是,如果从出身来看,刘邦农民家庭,能那样“希望”已然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而项羽是将门之后,这句话由他说出至少也落后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汤武革命的时代了。

三、历史观念:在历史事实的面前

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是让同一个反抗的声音,分三个人用三句话在三个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且分别代表了三类不同的人物与历史趋向,这才叫高度集中与精练!陈胜是个奴隶,说这话最有分量,也最能代表压迫的严厉与生存的危机,以及无论从政治史还是从思想史上说都是有巨大动员号召力的口号。从百姓的角度与尺度来看,是一种追求平等的历史进步的表现,或奴隶(阶层)的觉醒,并且付诸了行动,丝毫不亚于古希腊的斯巴达克斯!然而他以及他代表的那个阶层又毕竟太年轻了,他或他们没有像以前的贵族或诸侯闹事者所拥有的,无论政治经验还是思想支撑以及组织资源,所以他的行动最终经过轰轰烈烈的斗争后失败了,虽败犹荣。然而这开启了不同于宋江招安式的反抗一路。刘邦这个小亭长,以前是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还大概做过些不大光彩的勾当,不被家庭所容,被他父亲看不起,比不上他哥哥治产业厉害。但恰恰刘邦具有投资眼光,能够看准并把握机会,并且罗织了一大批高级参谋与将才,抓住人心厌战、企求安宁的社会普遍心理,最终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对于英雄,在那个时代仍然是自觉认同的,对于贵族,仍然是信仰的,但最后的事实恰恰毁灭了这种认同与信仰!让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身首异处、无所安魂,于是他将自己的认同与信仰安排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与刘邦同列为帝王本纪。这不过是一种寄托。如果以现当代一些机械的阶级目的论者排坐的话,最应该胜利的似乎应该是陈胜。而结局偏偏给这些先生们上了一课——理性与逻辑并不一定预示历史的走向。

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来更好地理解课文、解读历史。

上一篇: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