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用线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07 06:59:39

中西方绘画用线的比较研究

笔者小时候曾对中国画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培训,深知中国画的线条是不拘泥于造型的“写意”和“抒情”式的表达,通过不同的作画者,线条或细腻,或粗犷,或潇洒大气,或平静稳重。而正是由于在国画培训中锻炼出的对事物形态造型和线条运用的把控能力,为日后西方绘画中素描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今以中西方绘画用线的比较为研究对象,以其各自绘画中线的运用及发展过程为中心线索,实现对中西方绘画中的线在运用上异同的总结。

中国绘画中线的运用及发展

中国绘画是更注重于意象的艺术,意象造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由于儒家、道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画家们特别强调内心世界的表现。因此,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形似是次要的,是为情感服务的,有时为了表达情感,对形象是要弱化的。因此,线条成了画家表达情感最好的工具,笔墨等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也在此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舍弃了“线”的运用变化,忽视了“墨”的多种施用,等于否定了中国画。

中国画早期的发展,就是线条的发展。例如:早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即是运用了墨线勾勒的技法。两汉到魏晋,线条的表现形态已有了粗壮、细挺的变化。唐末至宋代“白描”这一纯线性表现形式的出现,加强了线条的情感表现力。在唐末五代之前,中国画线条有笔无墨,只讲究骨法用笔,少有墨的变化。五代、宋以后,画家们开始注重线条与墨色变化相结合的运用,笔墨在宣纸上的渗透与晕染也随之丰富了线条的美感。元以后文人画的兴起,使线条的自身审美语言愈加丰富,其线条结合浓、淡、干、湿、焦不同的墨色,形成了或长或短、或肥或瘦、或干或湿等不同效果。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对线条的基本审美要求,那就是要求线条要有起伏、圆厚、笔力三要素。

西方绘画中线的运用及发展

西方善于以理性思维认识世界,因而西方的艺术崇尚自然客观的真实性,要求艺术形式准确再现客观对象。西方绘画从观察的角度出发,自文艺复兴以来精研了光影、透视、解剖等,是集面、体、光、色于一体的艺术。只有各物的界,而界上并不描线,线是一种辅助于形体的表现手段。

但这不等于说西方绘画不注重线条的美感,西方的绘画作品中也存在着不少成功运用线条美的例子。如达・芬奇的素描《自画像》中,那准确轻松的线条就极富表现力。虽然如此,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与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在理论上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后印象派的出现开创了西方绘画新的纪元,标志着造型艺术真正的多元化时期的到来。有很多画家接受东方艺术的精华,结合用线造型使西方造型艺术发生了变化。梵高、高更、塞尚,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线造型写实的方法,更多地用主观的线、色、面表达感受。梵高对绘画异常认真而执着,他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20世纪初西方现代美术的兴起使西方传统绘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现代派画家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客观写实的方法,运用夸张、变形、装饰化和抽象化表现内心的主观感受,将线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毕加索作品中的线简洁有力,通过线对形的平面概括处理,传递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和蒙得里安注重于线的构成和精神的表达,使线的本身意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创作了大量代表时代精神的抽象绘画。

中西方绘画中的线在运用上的异同

1.线的功能

中国画“线”的造型形式既不是对客观事物造型的真实写照,也不是对客观事物造型的凭空想象;既不是客体的派生物,也不是主体的附庸;既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意象。“线”的主要功能就体现在对画家情感的意象表达。

西方绘画的用线是通过互相间的穿插组合和自身的对比变化来表现物象及其空间位置。“线”的主要功能局限在了对形体、空间的概括方面,离开了形,线便失去意义。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线条通常会被色彩、明暗体积构成的块、面所淹没。到了后印象派的出现,线才从传统的造型功能中解放出来,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表达。

2.用线的目的和侧重点

中国绘画中的“线”除具有勾勒形体的作用外,更注重线条对情感的表达;而西方绘画用“线”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造型,概括形体。也就是说以线造型,中国重意,西方重型。

结语

文章通过线的功能,用线的目的和侧重点两个方面总结出了中西方绘画中的线在运用上的异同。总的来说,于中国绘画而言,画家主要通过用线来达到自身情感的抒发。而较之西方绘画的发展,从最初局限于形的线,到后印象派的出现而为线带来的解放意义,西方绘画中的线更具有不同流派间跨时代的特殊意义。而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过中西方绘画在用线上的差异,对于我们进行国画、油画创作,或是欣赏中西方绘画,才具有更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上一篇:航海模拟器的锚泊操纵自动评估系统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的“愚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