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07 12:42:59

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但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性教学,这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少做表面性的文章,要敢于去创新尝试,要有实质性的研究,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一、要善于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数学内部需要,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或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应用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这样一个特点:让学生时时感知和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社会与生活实际。教师应将问题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身边的情景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就被激活了。例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新年来临,班上要举行庆元旦联欢会,会上要发给小朋友们喜欢吃的水果。那么这次联欢会要准备哪些水果呢?应该准备多少呢?此问题一提出,学生中有的开始思考,有的下意识地说出:“我喜欢吃苹果。”还有的忍不住说:“干脆问问大家喜欢吃什么嘛。”我抓住这个点子继续问道:“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每一个同学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又有多少人呢?”在小组的合作中,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收集信息的方法,通过比较,获得了统计的基本方法和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这种由生活实际产生的数学问题具备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事实,且富有挑战性,既有助于“活学”知识,又有助于“活用”知识。

二、要充分挖掘课内外数学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教材资源的呈现,忽略了教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而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多元目标的达成,同时教材有很多“填白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还有许许多多校外的信息化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收集贴近他们生活的信息资源,帮助他们建构新的认知体系和知识体系,再在他们的生活中加以巩固运用。如:利用商业街色彩艳丽的彩旗,帮助学生感受“排列美”,形成“排列意识”,再到生活中“创造美”;利用“统计”所学知识,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调查:调查各班学生骑自行车人数、乘校车人数、吃饭情况等的实践活动,再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成统计表(有的还要进行分析说明),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教学媒体集形、声、色于一体的功能特点,展示教学的形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低段儿童的有意注意,等等。

三、要把数学活动时间尽量让给学生

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落实这一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把课堂上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让给学生去主动探索,去主动学习,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小学生注意时间不长、好动的心理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做到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左右”时,首先叫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自己肢体上的左右部位;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做一做、摆一摆,体验学习的乐趣;再利用教室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事物左右部位的基础上。我举起右手让学生来判断举的是哪只手,学生中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和交流,想办法验证。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了问题,情不自禁地喊出声:“老师,你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举的是右手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既增长了智慧,真正领悟到信息的相对性,又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要有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一定的层面分析,有效性教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达到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不仅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教学策略,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借助于小学数学活动的平台,通过探究、体验、实践等活动,架起小学数学与生活、自然、自我之间的桥梁,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只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体现有效性,才真正体现新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上一篇:“分层练习”数学课堂教学例谈 下一篇:调动学习主体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