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校本练习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6-08 09:48:55

精心设计校本练习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这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在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不可忽视课后的管理和跟踪,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注重对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环节的监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作业量要适中,练习题设计要有意识地注意难度、梯度、广度、密度等。设计什么样的题目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重点应关注的问题。可是,当前教辅材料铺天盖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陷入无效、无序的学习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自编校本配套练习,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落实高效课堂,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一、校本配套练习编写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选用的练习及编排顺序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练习的设计必须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难易要适中,又要一定的难度梯度。选编的练习既要点面结合,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知识,突出主干知识。

2.递进性原则

按照由易到难编排题目。综合题中的小问题也要有一定的难度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编排,最好能够体现探究过程。还可以编写一、二道有难度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3.针对性原则

练习的编写要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能力,要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缺漏的知识进行强化,要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进行训练。

4.灵活性原则

练习的编写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解题策略等能力的提升。

5.适量性原则

课堂练习的数量要视课堂教学内容而定,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作业的时间不能过长。课后练习要把握训练的题量和强度,重点课时的题量和强度可适当增加。

二、校本配套练习编写要求

校本配套练习怎样编写才是科学合理的,才能服务于高效课堂呢?根据教学实际,我校采用“一课三练”的校本配套练习编写方法。即把每课时的校本配套练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练习;第二部分是课中练习;第三部分是课后练习。三部分的内容各有所侧重,课前练习着眼于学生的课前预习,重点练基础知识;课中练习侧重训练教学重点难点;课后练习侧重训练知识巩固与探究创新。为了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在三练之前设计课时学习目标。

1.课时学习目标编写要求

课时学习目标的编写是依据教材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教参上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精要提炼成该课时的知识、能力等学习目标,作为课时训练的目标。

2.课前练习编写要求

课前练习编写时必须依据自主预习的过程、教材呈现的知识点顺序及课时学习目标,编制填空题;同时应突出重点,对预习效果进行基础检测,以实现学生课前自主梳理。题目的难易应适当,题目跨度不要太大。

3.课中练习编写要求

课中练习编写要按照课时学习目标顺序编排习题。题目主干内容应紧扣教科书内容中的学习矛盾和疑难,以便学生合作研究。三是根据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设计综合练习题,综合题将该知识重点的若干小问题串起来,并逐步深入,为教学互动活动创设条件,为学生能力提升设置阶梯。课中练习要挖掘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揭示教材学习进程中深层次问题,编成本章节或跨章节综合练习题等供学生围绕教材研习。

4.课后练习编写要求

课后练习是课时学习目标的全面巩固、拓展与延伸,因此,编写时:一是根据课时学习目标顺序编排习题;二是对于重难点知识可以变换命题角度,让学生理解到位;三是此栏目的习题属于拓展类的题目,要以新情境、新话题以及前沿知识为背景,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探索的兴趣;四是编制一定难度的综合练习题,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选用。

三、校本配套练习使用要求

校本配套练习不仅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其所学的知识,还能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检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具体学情。教师可以就此合理地调整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校本配套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1.课堂训练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训练要围绕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要服务于教学重点的掌握和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训练要实现什么目标,具体掌握什么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培养哪些能力。教师要了然于心,目标明确。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种群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解每一个种群特征后,紧接着就用一道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起到巩固的效果。又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的教学,有意识地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体系。最后,布置学生完成巩固练习题,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见例题1。

例题1:请分析左侧单侧光照射下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2.课堂训练的难度要适当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课堂训练要瞄准最近发展区,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题,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要求过高或过低,难度适当才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例如“种群的特征”这节课,教师分析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时,出示关于曲线图分析的选择题,见例题2。

例题2: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B)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这道题是在分析曲线图的横纵坐标的基础上结合新知识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检测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的能力,题目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课堂训练的方法要多样

对于只需达到了解水平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选择题或者是判断题来完成训练。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编成章节内或跨章节综合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教学重点还可以通过变式题进行强化训练。在“种群的特征”教学时多次应用课中练习,练习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模拟草地的种群密度调查等。

4.课堂练习的密度要合理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课堂练习时间可长可短,课堂练习次数可安排一次或两次甚至更多次。练习密度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合理安排,做到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时,以演绎推理为主线,渗透“假说――演绎法”,理性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课堂巩固练习时,要求学生绘制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四个典型的遗传图解。

5.课堂教学与练习有机结合

课堂练习的设计应结合课堂的重点知识,做到精选精讲。应用水平的知识一般既是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通过设计情境类题目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例如,“种群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机械地给出种群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分析:“下列哪个属于种群?A.两个池塘的所有鲤鱼;B.一个池塘的所有鲤鱼和草鱼;C.一个池塘的的所有小鲤鱼;D.一个池塘的所有鲤鱼。”通过分析选择题中的每一选项存在的错误,师生共同总结种群概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通过校本配套练习达到高效训练,科学编制校本配套练习是关键。科学编制校本配套练习应注意做到精讲与精练有机结合,精讲为精练提供指导,也给精练腾出时间。精练使精讲发挥作用,也有利于精讲。从而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

上一篇:开展微课堂评选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从教学技能大赛看通用技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