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幸福high起来

时间:2022-08-07 09:44:12

摘 要: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家人的陪伴,是亲人的关怀,是朋友的慰藉。课堂中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和谐的课堂,是师生间的彼此契合。

关键词:学生;课堂;有效

去年,我校在教研室主任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大赛暨学科教学论坛。聆听的过程也是我学习、反思的过程。

一、会“听课”

1.听老师

林高明在《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教师深入课堂的前提是学会观察课堂。他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听课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博采众长,进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但听课时“假如无法做到心有存主,不能以长善救失、兼收并取的态度来对待的话,我们待在教室的一隅也会渐感茫然,以至于觉得索然无味。”唯有沉心静气、用心涵味;捕捉细节、感受智慧;将情、理、智、趣四个维度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才能探获更多真实生动、深入人心的教育教学真谛。

2.听学生

倾听是一种爱。仔细回味我们的课堂,虽然教师在努力做出倾听的样子,但缺乏真诚、真实的倾听。因为流于表面所以不能直达心底,课堂生活的魅力与吸引力日渐衰减,许多生命中最重要的富矿却被当做一片荒芜,许多珍贵的触及教育内心的信息被轻易地抛弃了。我们成了课堂的局外人,无法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好好反思、审视自我,对倾听作出新的认知:美好的倾听,不是言语与耳膜漠然的物理接触,更多的是心灵的敞开与吸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竖起心灵的耳朵,才能抵达言词不断延伸的世界。

二、会“备课”

1.“备”学生

这里的“备”并不是实际教学操作中的备课,而是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时,首要的任务就是快速记住学生的名字。

记得2007年临近中考,所有学生都自然而然进入“冲刺”状态,所以最后一节课我让学生自由复习。看着又将送离的这批学生,满心满眼都是与之相处的过往,就在我畅想着他们的未来时,一女生举起手满怀希冀地望着我,我以为她有知识上的疑难,所以立马走到她身边,但是她说:“老师,你知道我叫什么吗?”当时我脑子一下蒙了,绕了个大弯子说她和高中的XXX很相似,总把你俩搞混……还没等我说完,这个女生指着她的同桌又说:“老师,那你知道她叫什么吗?”那一刻我的脸瞬间“爆红”,尴尬、紧张、难堪、羞愧紧裹得我恨不能立马消失,而我只能坦白说“不知道”。说到底,这是我对学生缺乏真切的关注。

于永正在《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殷殷忠告: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的批评比不直呼其名的批评效果更好。“记住学生名字”这样的寻常小事不能忽略。

2.“备”自己

林高明老师说:“孤陋寡闻的教师培养不出思想开放、心灵明达的学生;规束不化的教师教育不出纵横驰骋、胸怀天下的学生;唯教材是从、照本宣科的教师无法塑造出独立人格、自我承担的学生。”这些点点滴滴敲打着我的心,想想自己也曾无数次在学生的质疑下,因为自己似懂非懂,有些问题自己甚至根本就不懂,于是就打着“把问题抛回给学生”的幌子,一次次为自己找台阶下。造成这一切的最终原因,是因为自己知识的欠缺,自己缺少了阅读,缺少了深度的思考,所以才没有创造出激荡人心、回味绵久的课堂。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唤醒我们的感觉与思维,启迪智慧,提升理念,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才能腹有诗书、挥洒自如。

三、会“讲课”

一直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讲”是将信息及时、高效地传达给学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不厌其烦地耳提面命着;遇有学生思考断层或卡壳时会不时给他们鼓励,抑或是给他们一点提示;要么是捕捉到学生的正确概括后,像抓到“救命草”一样,里嗦地重复学生的发言……自以为口干舌燥、积极热情的洋溢和提醒是帮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后来猛然醒悟,学生在冥思苦想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时,我给的不是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而是喋喋不休、吵闹混乱的环境,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只是充当了“课堂上的话袋”(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这是教学和教育“废话”)。响在学生耳畔的用心良苦吞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思维能力、思考灵感。正如林高明老师提到的:“教育要培育的是能深思熟虑,能深入研究的有独立思想的人。”而这些常常需要借R调心、以静养思。正所谓:“宁静致远。”只有在冷静、沉静、平静的心境中,我们的思考才能抵达更远、更深、更高的境界。因为,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是思维飞翔与思想诞生的乐土。

此刻起,让有效自然进课堂,让教、学幸福high起来!

参考文献:

[1]林高明.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于永正.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J].教师博览,2005(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第二批规划课题GS(2015)GHB1065。

上一篇:高中生学习风格及其教学策略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