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知贫民群落”

时间:2022-08-07 09:27:35

【摘要】小李在屋里已经窝了快两个月了。在唐家岭车站的一溜铁皮架子搭建的平房,靠边的一间,小李就住在那里。就在这个被小李强调是“住处”而不是“家”的地方,他已经住了整整一年。这也...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持续的量变,使这些新失业和勉强就业的群体,不再是一个概念下的群体,这个群体人数的骤增,导致一个新的群体生态逐渐浮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城郊,在各个大学周围,在现实的各种压力下,伴随着这些人的呼朋引伴、集中居住,一个个未就业大学生群落开始形成。这些人有文凭、有学识、有文化、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但是月收入基本在千元左右,生活状态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这些人聚居一起,整个群体弥漫着消沉、无奈的情绪和无法解决的诉求,逐渐形成为“高知贫民群落”。

“青春”本来应当与希望相连,保持蓬勃向上的势头才是“青春”的当然蕴意,然而他们却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难以找到,更遑论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样的青春,只能体味更多的苦涩和无奈,所谓希望,也便在这样的过程中暗自消磨。

向下的青春 风干了的理想

夹缝中生存

北京,唐家岭。一个海淀区最靠边的村子,从这里看不出任何京都的气息,一如普通的小城镇一般,却在太阳西移的时候,仿佛只是一瞬间,这里就开始拥挤不堪。―辆辆公交车,犹如卸货―般,将满车厢的乘客吐了出来,街道上瞬间便全是人,浑浊的空气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味道。

小李在屋里已经窝了快两个月了。在唐家岭车站的一溜铁皮架子搭建的平房,靠边的一间,小李就住在那里。就在这个被小李强调是“住处”而不是“家”的地方,他已经住了整整一年。这也是小李大学毕业后一直呆着的地方。

一年前,小李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卷着4年前入学时学校发的一床被褥、一个脸盆、―个揉巴着几件棚匠的皮箱、几捆舍不得丢的书,来到这里。在一溜平房里同住的,有很多都是基本一样的情况,拿着一千元左右的工资,住着三百元左右的平房,每天吃两顿饭,到工作单位要坐两个小时以上的公交车。唐家岭居住着四五万人,除了本村居民三千人外,其他的都是如此生活。

这些人大多是大学生,有些甚至还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怀揣着梦想到学校,满心的理想出校门”,而今天会有这种处境,是绝大部分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但是对于“小李们”来说,最难过的倒并不在于生活的艰难与压力。“每个月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倒不是很难,吃的差些穿的差些也无所谓,周围污水遍地也能忍受,惟独面对前途,让人很难受。”大城市本应是广大大学毕业生追求理想,试图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而梦想却总被无情的现实彻底粉碎,最终只有少数人达到了自己的期望。

群落的逐年扩大

今年7月份刚从某重点大学广告学毕业的小曾,住在北京城市学院旁边某小区的两室一厅中,室内有简单的家具和家电,还可以洗热水澡。在这65平方米内,这里一共住着8个跟他一样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一大半还都没有工作。

小曾奔波于北京两个月,自己都不记得在中华英才网上投递过多少份求职简历。“每天投30份以上,大概每两天能接到一个面试通知,陆陆续续面试过18家单位,看上我的我看不上他,我看上的人家又看不上我。”谈及面试经历时小曾说。

小曾与同学们将面试过多家公司的同学戏称为“面霸”,称屡屡面试却总是被拒绝的人为“拒无霸”。小曾说:“我马上就有工作了,刚谈妥一家公司,去做销售,管吃管住,月薪八百。可算是结束了‘面霸’生活。”而“管吃管住,月薪八百”,这本是大家熟悉的各个工厂招聘民工的招牌话语。

高校的连续扩招,凸现出两个后果:首先是毕业生的增多。200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413万,2007年预计将达到500万,加上往年待就业毕业生人数,2007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已经超过了600万人。

其次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比起扩招前的毕业生,现在的毕业生显得水平不济,业务能力低下,这也成为企业拒绝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理由。需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如此众多,对应的工作岗位就显得少的可怜,为了谋求一份工作,毕业生们不得不一再的降低要求,薪金、专业、前途等要求都大打折扣,身为“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最终荡然无存。

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如今却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同时也向广大毕业的和未毕业的、就业的和未就业的大学生们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学生究竟是不是传统概念中最普通的劳动者?

探究群体现状

“高知”和“贫民”

顾名思义,“高知”是指较高的学历和完善的受教育经历,“贫民”则是指收入水平较低,甚至入不敷出的群体。“高知”既然无法和“高业务能力”划等号,糟糕的境遇就很容易被理解,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断碰壁后才知道,自己多年努力换得的所谓“高知”,用人单位却不把它看的那么金贵。

毕业于还不错的大学,给自己定位较高,抱定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想法,却没有企业要求的相应能力,不找工作的话就得花父母的钱,勉强找份不喜欢的工作,却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这基本就是“高知贫民”都面临的尴尬局面了。

与此同时,由于“高知贫民群落”人群构成的特殊化,他们有其独特的价值判断,由于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分配的不均衡,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加大,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这些人见到了更多的繁华与破败的对比,体验了更多骄傲与低鄙的落差,随着相对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这群人讨论次数最频繁的话题,一是“理想”,二是“现实”。

在谈及应届毕业生应聘事宜时,北京某贸易公司的一位主管告诉记者:“我们不太倾向于接受应届毕业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大多不尽人意,而且其中多数人为人处世也很不成熟,在学校中沾染的相当多的陋习长期无法去除。”

为什么“高知贫民群落”只存在于大城市周边呢?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曾在其文章里一针见血的指出,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是大学毕业生挤在大城市、造成就业结构畸形的主要原因。为了可能获得的“莫须有”的好机会,不管就业与否,无论收入高低,就算是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人们依然更愿意留在大城市中。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有些发展过快,尤其是学费太高。让人们多一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无可厚非,但关键是高额的收费已经使得“读书像赌博”。既然读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总要想办法收回成本――而且对一些收入较低,甚至为读大学欠下外债的家庭来说,也只有寄希望于“收回成本”,才能使生活回归正常轨道。这正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流连于大城市的表层原因之一,毕竟在大城市获取高收入的机会多一些,回到乡下或小城即便能够顺利找到工作,“读书成本”短时间恐怕也难以收回。

其次,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在大城市求职,导致就业压力过于集中,也是城乡资源分配长期不公、发展政策长期有所侧重的必然结果。

新型弱势群体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实际新增劳动力均在1000万人左右,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其中,15岁至29岁的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他们中的大部分为长期失业。

上述数据表明,当前青年群体的就业,的确是越来越难,而且越来越被边缘化了。无论城乡,无论受教育的程度,时下有许多青年,已经深陷对现实的困惑和对前程的迷惘中,所谓“高知贫民”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因而,“高知贫民群落”不仅是对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境遇的归纳,也应被视作更广范围的青年群体境遇的缩影。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曾在其名作《下流社会》中针对“上流社会”,提出了个“下流社会”的社会学概念:这个群体以20岁到30岁的年轻族群为主,最大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其“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的全面下降。”而这些低消费、高自闭的年轻人形象,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渐渐多起来,“高知贫民群落”就是其中的典型。由于生存状况的不理想,生理和心理诉求都得不到最低层次的满足,导致这群人长期的心理压抑,每日碌碌无为,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降低,以消极态度面对生活,社会生存能力急剧下降,以一种极不合理的生活状态滞留在大城市,导致其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都无法满足,并陷入生存的恶性循环,“高知贫民群落”里的人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说,这是一个需要引导的群体。但是,这种引导现在还没有完全摆上台面。尽管失业大学生也被纳入城市的低保范围,尽管政府也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免税政策,甚至有一些小额贷款的发放,但是,一个系统的引导体系显然还没有,甚至连相关的系统研究都还没有。

减少高知贫民群落之策

当今人才最为重要。任何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才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与科技的激烈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成为核心内容。随着全球范围内人才争夺的日趋激烈,我国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与人才结构的严重偏离,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一、相当大的人员会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给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二、区域性人才过剩和人才紧缺并存,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滞留着大量的人才,并因此造成了人才浪费,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处于人才紧缺的尴尬境地。三、由于缺乏相当数量的高质量人才,使得中国企业难以进入高水平的国际化竞争。

走人才强国之路,必须转变相应的人才机制,必须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世界接轨的人才机制。制止人才资源浪费,有效引导人才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有关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1.建立高效的人才使用机制

当前,我国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形象地比喻为:沙漠里淹死人。这些问题的形成,是我国还没有建立高效的人才使用机制的表现之一,其具体原因是:一是人才舞台不广。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过剩,据估计,仅农村就有2亿劳动力的剩余。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每年将有100万-12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在城市寻找新的职业,而城市尚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下岗工人也在求职。 二是人才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合格人才”的矛盾在一些部门与地区普遍存在。据统计,我国主要人才市场的人才成交率比较低,最低成交率为8%,最高成交率为20%,突出表现为人员供给的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组织的人员需求不能对接。要通过市场,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稀缺,低层次人员严重过剩,有些行业的人才总体供给大于需求,但有些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大学院校对人才技能结构需求的预测不准确而造成的,应该科学分析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做出人才需求结构的准确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使企业需求的人才。

要完善整个培养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培训部门应该根据市场行情调整培训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要搞好市场需求调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以需定产”。二是要改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法。我们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改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切实改变“高分低能”现象。要注重人才的“继续培养”。一些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先进的理念与做法,如对人才进行“终身设计”,根据其发展前景长期进行定向培养。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做法,对人才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继续培养,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目前大学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依据是传统课程设计;而企业在招聘人才上,更多的是从当前业务发展做考虑,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供给完全不相符,导致毕业生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之间存在了偏差,使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入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有必要安排较长时间的实习,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业务素养。据了解,实习经验丰富的毕业生较其他毕业生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3.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机制

我国的人才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比如,人才供需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对人才市场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与交流尚未达到网络化、信息化,难以提供高效、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人才市场管理不善等。健全人才市场机制,必须进一步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要变政府办市场为政府管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西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各类人才就可以在广阔的空间选择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用人单位也可以在丰富的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人才。努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把高级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的整合联手,引导他们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要健全完善包括人才评价、咨询服务、开发培训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更好地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4.健全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

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严重的区域性,跨区域之间产生严重的交流阻塞,加之市场引导的不足,使人才的流动缺乏互补性,很多地方尤其是基层的一些单位急需人才,但苦于没有编制或指标,不能及时引进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了一方面人才积压,另一方面人才又不足的怪现象。大城市出现的是人才过饱和现象,西部、小城镇及偏远地区却是供小于求,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才能实现人才富裕区和贫困区的互补,真正解决各地人才供需问题。

“人往高处走”,这是正常的人才流动规律。人才合理流动对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鼓励并积极地促进合理的、有序的人才流动。只有人才“活”起来了,真正流动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创造巨大的效益,减少高知贫民群落的形成。■

上一篇:辽宁岫岩:林地权属争夺的背后 下一篇:南京:开发商违规使用预售房款将被停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