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时间:2022-08-07 07:16:56

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点、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治理灾害的相关对策,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本文进行参考,以便更好的治理气象灾害,挽救其带来的各种损失,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气象灾害;天津市;特点;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1 天津市主要的气象灾害

1.1 旱涝

天津地处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湾,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受季流风的显著影响,造成了天津易发生干旱和洪涝。受季风和海洋环流的影响,天津的雨季降雨量很大,但当非雨季时几乎没有任何水来源,一旦哪年的降雨量受到影响,就会造成大旱或水涝。从16世纪到19世纪期间,水涝出现的年数比干旱多出一倍之多,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干旱的情况则愈来愈严重。

1.2 冰雹

冰雹是天津市发生的气象灾害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每年出现的冰雹天数不等,但平均在十几天左右,且春末夏初等季节较为频繁。这种时节发生冰雹主要损害春季刚开始生长的农作物和即将成熟的春小麦,冰雹主要是机械性损伤农作物的枝叶、茎芽和果实,一旦发生,对作物的破坏性极大,因为冰雹带来的基本是毁灭性破坏。

1.3 雷击

雷电的发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严重的,天津市也是雷电灾害发生的密集区。雷电袭击的地区主要是大面积烧伤,一旦发生对作物就是毁灭性的,因此天津对于雷电的防护尤其重视。雷电多发生在夏秋等多雨的季节,并与暴雨、大风等气象伴随而至,天津市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很多,其经济损失更是非常严重。

1.4 沙尘暴

随着全球环境的变暖,绿色植物的不断消减,沙尘暴在天津出现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沙尘暴的大面积过境,不仅摧毁了农作物的生长,其带来的沙尘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和部分酸性物质,是继酸雨后又一危险的气象灾害。沙尘中携带的细菌传播后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而且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污染,一旦发生后果比较严重。

2 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2.1 毁坏公共设施

气象灾害如雷电、沙尘暴等对城市的公共建设都有一定的损伤,雷电击毁建筑物、沙尘暴中的酸性物质毁坏雕像等现象屡有发生,给政府公共建设及维护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如在1969年发生的大学礼堂毁坏事件就是沙尘暴过于激烈,造成了建筑物和人员的损伤;1988年塘沽区的某储存仓库遭雷击失火,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1992年铁路南仓站遭雷击致使京山、北环、南曹线铁路运营受到严重影响。

2.2 破坏农业发展

气象灾害影响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就是农业了,旱涝造成农作物低产或者直接不产;沙尘暴则容易使农作物盐碱化或者酸化,烧毁植物根部,不能正常生长;雷击则是完全性的毁灭,农作物一旦遭雷击,基本就是颗粒无收。我国是农业大国,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而这些气象灾害对农业的毁坏都是不可估计的,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和食品的供应。

2.3 损害生存环境

每一次气象灾害对于当地的环境都是一种严重的打击,由于外来的条件影响,本地的环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在每次干旱或水涝后,土壤易盐碱化,这对绿化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绿化面积是衡量一个城市环境好坏的关键决定因素,如果绿化植物生长环境受到破坏,市民的生活环境不能得到有效的净化,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对生产工作都有极大地影响;每次沙尘暴后,周围的一切都会被蒙上一层沙尘,环境的观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还有就是人们呼吸的空气中残存着大量沙尘暴带来的灰尘,人们吸入后,容易受到呼吸道等疾病侵袭,对身体造成伤害。

3 应对气象灾害的对策

3.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扩大绿化面积

自然环境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而绿化一个城市的绿化正是对自然力量的合理改造。绿化面积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环境等级,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基础,只有做好绿化建设,气象灾害才能有效的被抑制。在减缓气象灾害的影响是,森林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调节气候。据调查显示,森林可以稳定气温、缓解气温变幅、影响周围气温条件。同时,森林与周围环境特有的气体环流可以降低霜冻对农作物生长的破坏,使其表层和上空的气温温差变小,并减少出现冰雹的几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缓解干旱和泥土对河湖塘堰的淤积度;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3.2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防御系统

为了减少灾害的影响,政府需建立一套完整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防御实施、预报警报相结合的气象灾害应对系统,建立并完善统一领导、上下联动的应急机制,创建多部门信息共享、消息一体化的气象灾害监控和信息网络知识系统。加强气象和相关灾害预警预报的能力建设,完善气象台对灾害预警的系统,建立完善气象减灾防灾的决策指挥系统,完善气象灾害的收集调查上报和评估系统。建立极端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预测监控和分析系统,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的工程系统,完善雷电灾害防御控制工程体系;强化防风防汛等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工程的体系建设。

3.3 发展生态农业和避灾农业

气候是决定自然灾害发生与否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气候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我们可以相应的发展生态农业和避灾农业,减轻气候对农业的破坏和损失。在发展生态、避灾农业时,应使用先进的科技进行播种、栽培、收割,将农业生产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科学的集中型,利用生态环境中的能量转换、物质循环,生态环境与生物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多级转化、综合发展的科学高效农业体系,进而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收获等过程的影响。

4 结语

我们不可能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在灾害中掌握主动,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这就需要不断提高预测灾害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气象预警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快防灾抗灾的设施建设。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才能更好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监控工作,进而保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志强,孙志刚.阿拉善荒漠区气象灾害分析与防御[J].内蒙古气象,2010(05).

作者简介:闫俊(1983-),女,汉族,天津市静海县人,本科学历,研究生在读,助工,从事地面测报工作。

上一篇:柳河县国土资源局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调研 下一篇:基底完全光滑时太沙基地基承载力系数的解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