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时间:2022-08-07 06:37:49

新时期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摘 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会计界对作为新准则亮点的公允价值计量议论纷纷。后危机时代暴露了公允价值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缺陷,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势在必行。从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及公允价值在具体资产计量中存在的利弊等方面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探讨和分析,将有助于明确未来期间对公允价值的重塑和完善。

关键词:新时期;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计量;重塑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4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97-03

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准则的变更往往来源于经济危机事件导致的对会计作用的激烈争议。2008年始发于美国最终演变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次贷危机,不仅促使金融界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流程进行深刻反省,也导致会计界全面反思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中的运用。在国际和国内纷纷出台新的会计量准则和计量模式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公允价值会计即将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重塑之时,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和分析是十分必要且急迫的,这将有助于我们透彻深刻的了解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为将来公允价值的完善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一、 公允价值的准则规定及本质属性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被引入会计界以来,在几十年的应用历程中会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界定方法始终处于理论框架的高度,往往过于笼统和宽泛。我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规定为:“资产跟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定义大多是从广义视角上进行界定,对其计量的公允性作了必要强调,却没有明确规定应用基础和计量时点等具体问题。

公允价值的本质问题是系统性探讨公允价值的根源所在。目前国内会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本质有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主要包括(1)公允价值计量作为独立计量属性而存在;(2)公允价值计量为各种计量属性的复合体;(3)公允价值计量是价值计量所要达到的目标;(4)公允价值计量是检验其它计量属性的标尺,等等。

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来说,企业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向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帮助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这一目标只有通过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特定时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才能实现。公允价值计量正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的这种理想计量目标而提出的,因此公允价值成为财务会计界实现理想报告目的之前必须要达到的计量目标。这一理想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公允价值高于并作为各种计量属性约束条件的地位,当现行市价、现值、可变现净值等符合一定条件时,都可以视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核算。因此,具体的计量属性实际上为实现公允价值目标所采用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对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在不同场合的选择应用起着引领和约束的作用。

二、公允价值在具体资产计量中的应用及利弊分析

(一)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备受推崇可以说是与金融界的发展壮大和金融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备加指责,认为公允价值所存在的顺周期效应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波动,危及全球金融业的稳定繁荣。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增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界才能如实将金融危机的演变和全貌清晰及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而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继续运用的主张坚决支持。正可谓“成也金融、败也金融”,公允价值在金融界的继续应用悬而未解,各方围绕公允价值会计的命运展开了激烈博弈。

纵观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资产中的运用,其在金融界的运用遭遇短路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1)公允价值对资产价值计量采用的计量理念为时点价值观而非期间价值观。对于金融机构准备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采用现价作为公允价值所带来的波动性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2)公允价值会计独特的反馈效应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螺旋下跌。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金融机构将确认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减值的账面损失,由于市场机制的存在,金融机构的亏损导致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大量被抛售,在这种状况下,金融机构将不得不再次确认账面损失,这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3)通过复杂的估值模型计算的金融工具市价结果的准确性有较大的风险,公允价值可能会被估值模型扭曲。(4)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顺周期效应放大了金融企业的利润波动,更不利于后危机时代正常市场秩序的恢复。

公允价值计量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暴露出了其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公允价值的改革与重塑势在必行。然而毕竟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对金融危机的事实做了客观反映,而不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只有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才能使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得到确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暂停或终止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仅不能恢复市场信心,反而会由于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披露带来的连锁反应危及市场正常秩序。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缺陷需要改进,但没有任何计量工具能够替代其计量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仍需要慎重。

(二)投资性房地产

我国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投资性房地产以来,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有两种,企业通常应当选择成本计量模式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在满足特定条件时,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根据经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为出租或实现资本增值而持有,其现金流量的产生方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极为类似。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使计量效果更具相关性,投资性房地产也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然而,投资性房地产与金融工具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投资性房地产并不存在活跃市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信息的可比性并没有得到提高。此外,投资性房地产的估值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公司的准确性有待商榷。按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高额成本与使用者获得的收益相比显然也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总之,与成本计量模式相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提供的信息更为相关,但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经济收益。

上一篇:铁路局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必要性及对策 下一篇:煤炭生产矿井加强煤质管理的经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