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学课的意蕴:快乐探究 启迪智慧

时间:2022-08-07 02:54:14

儿童科学课的意蕴:快乐探究 启迪智慧

儿童的科学课堂上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活动,很少去思考孩子参与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快乐?二、科学课堂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注重让孩子亲历过程。笔者以为:科学课堂的意蕴是快乐探究、启迪智慧,倘若能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我们就不难解决以上所有的困惑。下面本人就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做法与同行做一交流,借此也想获得更多更好的解决此困惑的建议和看法。

一、科学课是快乐的课堂

科学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孩子天性活泼,爱玩好动,同时对客观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喜爱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斜坡的启示》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知道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改变坡长来减小拉力,我边说边做手势:“山就那么高,为了减小拉力,我们不可能拿把刀把高山削掉一半来减小拉力”,此时很多学生觉得很可笑,短暂的笑声后学生高高地举起他们的手来回答我的问题。我原以为,或许他们在笑声中分散注意力,可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兴趣变浓了,参与的热情高涨了。所以说,虽然科学是严肃的,但学习的过程应该充满笑声,也要充满乐趣。

提到科学,大家想到的是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探索。仿佛科学只能与艰苦的生活、漫长的等待划等号,而科学家从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乐趣,我们却很少提及。一位生物学家曾这样说:“在显微镜下我看到的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可见,科学的乐趣给了科学家最大的动力。如我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课的最后让他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玩一个吹气球比赛游戏,即:找两个大一些的饮料瓶,再找两个大点的气球,把两个气球套在瓶口,还没有说完规则,有学生就开始说:“吹不大!”。我接着说:“找一根针或大头针或别针,在其中的一个瓶子上扎一个小孔,把有小孔的留给你自己,把没有孔的瓶子留给你的爸爸,跟他们来个吹气球比赛!”说到这的时候,班上很多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还叮嘱了一句:“记住了别拿错瓶子,不然就穿帮了。同时呀考考你们家人的观察能力,看他们能不能找到他们比不过你的原因,你们愿意试试吗?”孩子们回答的声音特别响亮,一堂课就在欢笑声中结束了。之后的一周孩子们都会盼望着科学课赶快到来,因为他们急着向大家讲述他们的竞赛情况。当然这当中也有迫不急待地第二天就跑过来向我讲述他们昨天在家里的比赛的结果。哈哈,多么开心的科学课!

二、科学课是探究的课堂

实践出真知。科学课提倡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在实践中让他们学会尊重事实,真刀真枪的搞科学。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放手学习的机会,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会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象,施展自己的才能。

如在教学《降落伞的研究》一课时,我给孩子一节课时间制作降落伞,并让他们自己放飞、自己调试、互相交流、不断改进,并记录自己的体会。孩子们制作得非常投入,他们认真地研究如何让自己的降落伞成功并较好地下降。在课后小结中有同学这样写到:“别看一只降落伞构造简单,但它花费了我们很大的精力才做成的,来之不易。”还有同学是这样写的:“我从三楼往下扔,可是伞没有打开。我又试了一次,这次伞打开了,可线和重物绕在一起了,又失败了。后来我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伞,将自己的伞线放长了些,并再次试验,终于成功了。我很开心,我知道了做降落伞也要讲究科学,不只是玩玩而已。”另一位同学小结的题目是《成功源于发现错误》,她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学习的《降落伞》这一课,是让我们制作降落伞。我们小组立刻动手,在塑料袋上剪圆,剪线,把线贴上去,又挂上了一个夹子,就开始实验了。结果,降落伞就像一个醉汉,打了几个歪转,掉在了地上。我们奇怪了,认为是伞没有张开,又试了一次。发现问题了,是我们的几条线长短不一,导致了伞面不平,自然下落时张不开。我们又做了一个,这次让线一样长,伞飘飘悠悠下来了,我们高兴地欢呼‘成功了’,这是我感受很深的一课,让我们勇于发现短处,让我们认识到成功源于发现短处。”从孩子的话语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放手给孩子做,可以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实践告诉我,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收获要比我直接告诉孩子制作方法,用做好的伞来研究影响因素的收获要大得多。

三、科学课是智慧的课堂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我们的科学课却处处存在着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现象,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作为科学课教师发现学生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十分高兴的,无论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是错是对,只要他具有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就应提倡并给予表扬。我在教学《做一辆纸车》一课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应先由学生交流纸车的材料使用与制作过程,然后再利用课下时间制作,最后进行滑行竞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十分全面的,无论是制作还是选材都十分认真,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为了使纸车具有滑行远的能力这一问题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先是各小组交流各抒己见,继而是全班性的讨论、争辩。在这节课上我尝到了把发散的空间留给学生的甜头,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生成的是科学的智慧。

总之,作为承担科学启蒙重任的科学教师,要实现《课标》所提出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的远大目标,我们应该从实际行动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一个快乐探索、启迪智慧的空间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努力将他们练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中华民族的公民。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初探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质疑现状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