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07 02:28:0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对策分析

一、什么是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不仅包括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动机

(一)筹资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满足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以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预期利润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条件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

(二)政治动机

某些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会成为对其进行管制和监控的信号,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为此,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另外,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会采用增大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避税动机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2006年之前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还规定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暂减按18%征税,而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暂减按27%征税。这样,通过对应税所得额的管理便会达到避税目的。2008年l月1日起执行的新企业所得税,内外资企业都按25%的税率征收,上市公司的税负有所降低,但是避税动因仍然存在。

三、盈余管理手段

上市公司为了进行盈余管理,通常会采用以下手段:

(一)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的变更,折旧政策变更直接影响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或从平均年限法改为工作量法,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以及利润的上升。

2、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更

上市公司可以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减持股份的方式,排除在当年合并报表范围外;将原来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增加股权投资比例等方式纳入当年合并报表范围。这样会使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合并利润增加或减少。

(二)关联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如通过交易价格、转嫁费用、资产租赁的价格等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转移。

上市公司利润水平较低时,利用向关联企业购进商品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或向关联方销售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使利润从关联企业转入到本企业。此外,母公司还可以调低上市公司应缴纳的管理费标准,承担上市公司管理费用、广告费用,减少上市公司费用负担,进行费用转嫁,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利用资产租赁的价格进行利润转移也是手段之一。对于非整体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上市公司在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价格再转租给关联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利润转移。

(三)非经常性损益

1、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其方式主要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

2、政府补贴和减免

政府补贴和减免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上市公司通过获得政府补贴和减免,将补贴计入营业外收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等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引入并规范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加强会计准则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般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发生的,所以应针对会计准则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会计准则完善工作。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

(三)加强审计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

新准则的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上市公司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应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能力。通过改革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由独立的第三方接管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发包"权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保证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公允性。另外,应由职业经验较为丰富和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注册会计师编制上市公司审计计划及审计工作底稿,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盈余管理方式。

(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需要建立企业、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因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舞弊,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借鉴美国《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大对盈余管理行为惩罚力度。由于目前我国盈余管理处罚力度较轻,但是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获得的收益却很大,因而不少企业不惜冒此风险。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大惩罚力度,使得歪曲呈报行为一旦被发现,其歪曲呈报下净收益水平也降为零,甚至企业还得为此付出其他代价,如被罚款、被警告等等。

参考文献:

[1]胥兴军;上市公司盈余操纵内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3(16).

[2]刘雅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方法[J].北方经贸,2006(6) .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00(9) .

[4]陈春梅.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建议[J].审计与理财,2005(9) .

[5]曹海敏. 盈余管理的防范和控制对策[J].会计之友,2006(9)

作者简介:田雪,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浅析 下一篇:浅析汉字图形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