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糊修辞

时间:2022-08-06 01:12:17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其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社团一切成员所使用的共同语言中。模糊修辞即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规律的学科。其主要是探究语言的模糊性与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文章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就模糊语言的修辞方法和效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模糊语言;模糊修辞;修辞效果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99-02

一、引言

陈望道先生在谈修辞学的任务时说过:“修辞学的任务是探求修辞现象的规律,缩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陈望道修辞论文集》)。模糊修辞学的任务就是在大量的、为提高表达效果而对模糊语言进行加工的模糊言语中去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总结模糊修辞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模糊修辞实践。

具体而言,模糊修辞学的任务可以从积极模糊修辞和模糊言语消极因素的克服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就前者而言,模糊修辞学的任务主要在于详尽说明言语交际中最佳效果模糊言语运用的标准,在需要模糊时又如何来实现母的,即怎么样组织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模糊言语等;就后者而论,模糊修辞学的任务主要是探讨阻碍言语交际的模糊言语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找克服它们的办法等。

关于模糊修辞学的功用问题,从语用的角度来讲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语言的水平。

二、语言模糊性与模糊修辞

(一)模糊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模糊理论进入语言研究领域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语言的模糊性能产生非常强的表达效果,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四句诗句句模糊,“竹外”地点模糊,“三两枝”数量模糊,“水暖”温度模糊,“先知”顺序模糊,“满地”密度模糊,“芦芽短”度量模糊,“欲上时”时间模糊,而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些模糊词语把一幅惠崇德春江晚景图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如美国意识流大师威廉.福克纳就运用语句模糊段落,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表达了“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的主题思想。

…Finished, finished. Then we were all poisoned, you are confusing sin and morality women don't do that your mother is thinking of morality whether it be sin or not has not occurred to her Jason and go where nobody knows us so he'll have a chance to grow up and forget all this the others don't love me they have never loved anything with that streak of Compson selfishness and false pride…

在这一语篇里,威廉.福克纳为了追求特殊的文体效果,只用了三两个标点符号,而故意将词语堆砌在一块,从而造成一种语义模糊不清的感觉,这突出表现了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跳动、心理活动杂乱模糊地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流手法之所以能够表现人们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手法之所以能够表现人们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之流且常常能收到生动传神的效果,不但是因为作家充分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而且还因为读者通过具体的词、句、段落的言语形式感受到了模糊信息的美感。因为模糊不仅体现具体的言语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通过言语形式传达的信息中。

(二)模糊修辞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模糊修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很多时候模糊语言和模糊修辞的存在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使粗俗变得雅致,使直截了当变得曲折和得体的共同要求。如对“怀孕”这件事人们往往羞于说出口,因此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委婉说法。例如,英语中,“未婚先育”的表达就有:She is in trouble.

She has been unwise.

She has been too friendly.

妇女正常怀孕虽然是喜事,但也不能直言“pregnant”,而是说:

She is in a family way.

She is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

She is expecting.

She is knocked up.

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ies.

事实上,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出于礼貌和文雅的表达,不便或不必直接陈述事实或意见,或遇到难以回答而非答不可的问题,难以处理而又非处理不可的事情,必须揭示而又不能直言的情况,如以模糊言语应之,当获得绝佳效果。如下列对话:

Tommy: Will you punish a boy for a thing that he didn't do?

Teacher: No, Tommy. I never punish a boy for things he didn't do. But why do you ask?

Tommy: I ask because I didn't do my homework.

Tommy知道没完成作业肯定会受到老师批评, 为了免受指责,他有意使用“a thing”这一泛词表达不确定的模糊意义来迷惑老师,让老师的理解和他自己的实际所指背离,巧妙地将老师置于无可奈何、苦笑不能的境地。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的模糊修辞无处不在,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到日常交际到处都闪烁着模糊修辞的光芒。在模糊修辞中,它能以较少的代价传递更为丰富的语言信息和美感信息,留给对方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意德.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

[2]陈治安.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廖东红.论英语语言的模糊修辞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4]刘肇云, 杨玲.模糊语言的语义及修辞功能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

[5]卢忠雷.模糊语言在语言表达中的修辞功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小议实验水墨发展历程 下一篇:浅析菅原道真的伤春悲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