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林中的审美情趣

时间:2022-08-06 07:38:32

语文园林中的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2-01

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语文教师应在“乐之”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高中教学也不例外),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创设最佳的审美情趣。

如何达到这最高的学习境界呢?教师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语文这个百花园中徜徉,带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和他们一起尽情的享受美,直到情不自禁地自己动手创造美。

一、发现美

语文教科书中并不缺少美。相反,语文园林是一个美丽无比,索之不尽的大花园,可谓彩蝶翻纷飞,百花争艳。

高中教科书编排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而文学同其它形式的艺术一样,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思想,反映艺术家们所理解把握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的美,是现实美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此,学习文学作品必须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审美价值,感受其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羡。

比如:《人间最美的坟墓》描绘了托翁之墓那种逼人的朴素之美,反映出一种震慑人心的人格魅力;《冬天之美》则向我们展示了那种冬日围炉而坐,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我与地坛》中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之美;亦有对母爱的细腻刻画……此外,周瘦鹃的“杜鹃”引领我们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而孙犁的“黄鹂”又让我们深深反思“如何去创造艺术的极致”,青冈卓行的“维纳斯”则激发了读者一种强烈的审美欲望……如许深刻的审美因素,深入浅出地进行挖掘,定能给学生带来无比丰富的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享受美

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挖掘出作品中的美时,就要和学生一道感受美、鉴赏美,以及享受美。高中教学大纲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对拓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一)语言美的享受。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如《阿房宫赋》;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如《山居秋瞑》。就如同从美学角度来说“浓妆”是美,“淡抹”同样是美。

文学亦被视为“语言的艺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就曾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文学语言讲究音韵和谐,骈散有致,亦讲究与思想内容完美统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得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多么优美的语言,多么诗意的境界啊!倘若没有语言这一载体,哪里有如此充满诗意的境界!“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若没有语言,鲁迅的悲愤之情将何以寄托!“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多么富于警策的语言;“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多么感人至深的语言!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丰富了语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领学生,把它当作是一种美的享受,用心去体会这些优美的字句篇章,在品读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品读中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

(二)结构美的享受。结构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形式。它包含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语言材料的组合关系。这些因素只有按照形式美的一定法则和谐匀称地组合在一起,达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完美统一,才能产生或曲径通幽,回环曲折之美、或恣肆,纵横捭阖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外结构看,作者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上看是一个圆形结构;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由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一致,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又如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作者围绕“第一个”展开无尽的漫想,文笔大开大阖,恣肆,引领读者在历史隧道里穿梭畅游,激发读者无尽的奇思妙想。再如孙犁的《黄鹂》作者以黄鹂为依托,隐晦含蓄地表明自己的艺术见解,叙事上则一波三折,构成一种回环曲折之美,引领读者深入思考。结构的完美,往往给作品增色不少,因此名家撰文往往在结构上也都匠心独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进行鉴赏评价,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美是无处不在的,让学生感受到一进入到语文园林就可尽情享受无处不在的美。

(三)意境美的享受。好的文学作品,或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炉,从而构成深邃意境,我们就要学会带领学生步入那意境的殿堂,尽情的享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到清新飘逸、柔美和谐的意境美,可谓别具一格;读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我们能感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的意境美,可谓沁人心脾。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的幽然自得的意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高远……

文学作品中如此多随处可见、俯首皆是的审美因素,我们怎能不去领略呢?

三、创造美

当学生能享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时,一种冲动——创造美的欲望就产生了。等到他们有创造美的欲望时,他们就会声情并茂地朗读那充满魅力的文章;他们会拿起笔来,在写作的天地里纵横驰骋;甚至,他们会利用电脑,把文学作品中的美,通过flash的制作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用自己的眼睛去挖掘美,用自己的内心去享受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时,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是教与学的问题了。那时我们的学生就已步入审美的艺术殿堂,定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时我们的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思考新课程教学设计 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