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加快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8-06 07:31:58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加快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应在吸取以往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一、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残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退化。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即使存在的部分网点也收缩了放贷权限,支农业务大幅萎缩。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主要负责粮棉油的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供给,没有体现出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应有的推动作用。邮政储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只要将吸收的存款转存到人民银行就可获得巨大的利差收入。因此,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这样,金融支农的重任就全部落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虽然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较广,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资产质量差,可用资金紧张,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资金支持不足。并且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其资金投入“城市化倾向”日益突出。

(二)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既不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也不利于金融服务的整体推进。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开办农业保险的机构较少且险种不多,不能覆盖农业生产风险。受农业生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呢儿歌里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保险机构承担农业风险的积极性不够,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一旦农业生产遭遇风险势必减少农民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偿债的困难,降低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同时也抑制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

(三)不良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农村信用环境不佳,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比较普遍。在农村,从政府部门、乡镇企业到个体农户不讲信用,不还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不可预见的,其对后续贷款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二是农村法制建设滞后,法制环境相对弱化。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进行规范和保护,并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容易收贷难的局面;三是农村担保体系不发达。担保机构数量少,担保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担保范围及对象相对较窄,担保机构缺乏法律规范和有效的监管。

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将资金安全、高效地留在农村的最佳途径。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以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导,其他金融机构辅助配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一,调整政策性金融职能,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靠市场,必须由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而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支农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持力度;加大以农村能源、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和生态资源保护工程为主体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允许其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但无论怎样改革,农村信用社都要把“支农”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以农为主的经营方向,更好地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第三,重新确立农业银行的支农主体地位。农业银行不应该大面积撤销农村乡镇一级营业所,而应在保留一定网点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业务种类,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农业银行可以开拓中间业务市场,为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汇兑结算和等服务,也可以向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为农民提供信用卡等现代金融服务。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

第四,继续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在现有邮政储蓄开办小额信贷业务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可以考虑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允许邮政储蓄直接贷款或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切断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渠道,建立市场化的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增加支持“三农”信贷资金的供给。

第五,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民间金融作为非正规金融,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和速度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保住了大量资金,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将民间金融纳入正式金融安排,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金融向各种形式的信用合作机构发展,让规范的民间金融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有益的补充作用。

(二)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农业属弱质产业,具有投入高、产出低、风险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一方面要给农民帮助,补贴农民保费;另一方面又要给农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具体做法是:一是组建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国家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方式转化为农业保费补贴方式;二是对开办涉农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经营农险的农村互助保险组织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三是建立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国家应设立再保险公司,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涉农保险以及互保险实行与一般保险有区别的再保险,以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总之,要发展农业保险,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因地制宜,建立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风险特点、农民保险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撑、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对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与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对逃废债的制裁力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强化农村法制建设。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法制现状,首要任务是加快金融立法步伐。建立促进农村金融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实施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解决农村金融的历史包袱;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农村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三是建立健全贷款担保机制。借鉴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运作模式,由财政、企业、农户和社会等各方筹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和农户贷款担保中心,加快落实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政策,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要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除了上述几点外,我们要做得还很多,如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起以金融部门的监管为主,农村金融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督相配合的立体式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培养出熟悉金融业务、尤其是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农村金融人才;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等。■

上一篇:浅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下一篇:浅谈对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