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持续发展与建立企业环境经济体系

时间:2022-08-06 06:48:46

浅谈可持续发展与建立企业环境经济体系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基N-if,保工作的难点,探讨通过配套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体系来促使企业自觉地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关键词】可持续 环境 经济体系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自然环境。向然环境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的资源,因此决定了人类只能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何尽快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一、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但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破坏了人们所创造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南于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认为环境资源是无穷元尽的。可以无限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而打破环境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废弃物及有毒物质排弃在环境之中。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因素分析

就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为了早投产,项目不批就建,不经批准就直接试生产;为了回避、应付环评,环境评估做假;为了减少“三同时”的投入,可以不建、少建、迟建污染治理设施: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处理设施可以少运行、不运行、偷排、暗排。这些企业更多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逃避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致使一些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环保T作起步较迟,现行的环保大法1979年试行,1989年才修改正式实施。期间,尽管不少环保法律陆续出台,但是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态势和不断加重的污染问题,环保法律法规仍然显得不完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有违法行为认定,没有法律责任约束,面对一些企业的污染行为,明知其环保违法,却没有法律文件规定具体的法律责任,因而无法处罚、制止;有处罚条款,但可操作性不强,用法律条文对照污染行为,处罚无法执行;处罚有规定,但罚款数额太低,而且只对事不对人,起不到震摄作用;法律没有赋予环保执法的硬手段、硬措施,强制措施通过法院执行,程序复杂,处置时间长,短期内不能到位,处罚效果也不好。由于环保法律的不足,造成普遍存在“两高一低”的现象,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三是环保经济政策不配套。环境保护难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保护环境的力量与破坏环境的力量极大地失衡。我们现在单纯地依靠行政手段来搞环保,而行政资源本身的潜力是有限的,因而还需要依靠利益机制去推动。如果我们可以在环境保护中融人经济政策的因素,就会放大环保的效应,使原来政府保护环境的行为变成企业的自身行为。因此并不能光靠国家的强制手段和环保部门强有力的监管来彻底解决环境问题,还要依靠一系列的经济调控辅助手段让企业自觉自愿地治理环境。

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惩戒、经济引导等手段。笔者试图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体系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体系思考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企业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但南于目前环保政策、法规、经济体系制度的不完善,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富被无偿使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所以尽可能地从环境资源中获取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于是企业想尽办法将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经处理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将企业造成污染的环境资源作为一项成本计入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去,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合理化和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的有偿化,那么企业就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主动地对污染物进行治理,自动地促进清洁生产。

(一)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珐规政策体系

环境问题源于环境资源的外部性,政府可通过分散和明确环境资源产权,确立相应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主体,建立有效的使用、补偿和责任承担机制。美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执行的排污权制度就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通过拍卖或招标的方式对排污总量进行分配。政府先要设定某区域内的总量调控,对该地域或空问内可容纳的最大污染物总量面向企业进行分配,在初始分配后允许企业进行交易排污权,企业只有获得了排污的权力才有资格排污,否则擅自排污要受到法律严格的制裁,同时排污权还可以进行储存与转让。实现这种排污权制度后,环境保护就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了,企业会尽量提高环保设施效率,减少排污量,这样可以将剩余的排污权进行转让,从转让中获利。美国这一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国家也可以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适宜的环境保护经济制度。笔者认为:对废水排放的企业,国家可以根据行业制定行业单位产品生产废水污水处理费标准,同时规定企业将污水处理费纳人产品成本核算。并且制定对有污染治理设施且处理技术新进、污水治理一直达标排放。无偷排漏排无污染举报的企业次年经环保部门重新认定可以减、免单位产品污水处理费标准;对于无治理设施或治理设施未能正常运转、有偷排漏排现象或污染举报、污染治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次年经环保部门重新认定核增单位产品污水处理费标准的奖罚机制。这种将废水污水处理费计入产品成本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企业也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而不断地提升处理废水的技术来追逐其最高的利润,对于那些无治理能力的企业必将在商品竞争中被市场淘汰,从而将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去。

(二)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费用支出越来越

大,能否充分发挥环境成本的效率,使得一定的环保支出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进行环境费用的处理主要采用事后处理,即所谓的末端治理,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起不到对环境成本的预先了解和控制,不能未雨绸缪。实践证明,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从开始的产品的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报废回收,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就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一是完善环境会计法规制度。主要包括修改会计法规,增加有关环境会计内容条款,以法律形式确立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人会计要素;建立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等。

二是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环境会计的计量、环境成本的定义、环境成本的分类、环境成本科目设置、环境成本的计量与记录、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环境收入确认与记录、环境资产的管理与计提摊销等。

三是实施环境会计报告制度。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是环境会计信息的反映,既是环境会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或程序,又是实现环境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平台。环境会计报告可以分为宏观管理上的环境会计报告和微观企业管理的环境会计报告两个层次。宏观管理上的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披露企业采用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方针及环境目标;对环境损害及企业对这些损害做出的补救措施;企业未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企业计划实施的环保项目以及先进的治理设施;政府就环境保护措施给予企业的奖励等,微观企业管理的环境会计报告主要通过环境会计报表进行披露。实施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有助于企业降低环境风险,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弥补环保法规的不足,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环境责任,自觉地保护环境;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企业对环境问题是否重视,是怎样防止环境污染,采取了哪些积极的措施。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审计体系

审计作为一项综合的经济监督行为,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环境审计是由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委托方。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滞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也不重视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核算。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体系虽于近年来成立了专门负责环境审计的机构,但审计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与财政审计相连的环境资金补助的投入和支出方面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尚未延伸到对企业生产有关的环境事项进行审计。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本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审计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

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环境审计的规范性法规、技术标准和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环境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环境审计一是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把能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二是审查各项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是否落实到位:三是审查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会计成本核算:四是审查企业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五是审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

在全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大形势下,在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气候日益变暖、资源日益耗竭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核算、审计体系,促使企业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融合,让人民在和谐幸福的环境中尽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痛苦地过着富裕的生活,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对有色联合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浅探 下一篇:关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指标体系和总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