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8-06 05:25:18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摘 要:文章通过对“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分析、区别,对“城镇化”的概念作了解释,并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对中国城镇化历程划分了发展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农村 城镇化 历程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11-02

一、对“农村城镇化”的理解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表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的发展壮大和农村人口的弱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1}。城市化一词是在17世纪中期由西班牙工程师(IldefonseCerda)提出的{2}。而城镇化一词也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但是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却没有形成一个权威定义。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最早起源于英国,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学者制造的词汇。对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异同,我国学者一直众说纷纭。“城市化”国际通用,而“城镇化”则在中国官方和学术界占主流。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英文都是Urbanization,一般地,在中国内地使用“城镇化”,西方国家使用“城市化”,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则使用“都市化”{3}。中国内地一开始城市化、城镇化通用,后来学者们认为“城镇化”更符合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随着“城镇化”一词被中国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和1999年9月在中央文件中的使用,这一词汇在新闻媒体和官方文件中的使用便开始增多,广大民众也慢慢接受了这一说法,渐渐地“城镇化”提法在当今中国占了主流。

唐红波{4}对城市化、城镇化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科学的,他认为在现实实践中,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很相近的两个概念,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略有差别。二者相同点都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农村人口变少,城市人口变多,人口从农村居住地转向城镇居住地,人口分布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放弃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活动,随之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多层次发生改变,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可以通用的;但从二者的不同点看,虽然二者都是指农民职业的转换与居住位置的变迁,是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流动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也伴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但是,二者还是略有区别的。“农村城市化”含义主要侧重的是农村人口向现有城市转移,从农村迁向现有大、中城市居住,导致现有城市发展壮大,不涉及城镇数量增加,是个“市化”过程;而“农村城镇化”则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在农村范围内聚集,这一过程伴随着小城镇产生,人员流动范围较小,对产业变更产生的影响也较弱,是个“镇化”过程。

韩文明{5}认为,城镇化的内涵承认城市的带动作用是首要的,小城镇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该共同发展,在强调发展城市的前提下,再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发展;而城市化则更侧重发展现有城市,强调现有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主张走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没有城市的发展,则谈不上城镇化。

但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是混用不加区分的,正像同志所说,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实质都是把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出来{6}。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因此城市是包含建制镇的。有些中央和地方的正式文件中,城镇化、城市化同时出现。正像秦建建{7}说的那样:小城镇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为前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应该共同发展,没有城市的发展,就没有小城镇的发展。

笔者认为,所谓城镇化,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镇数量逐渐增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不断壮大,农村逐步弱化的过程。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而在中国则是先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发展成为镇,再将镇发展为城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达到城乡共同发展。这一过程自然包括:城镇增多,城镇基础设施增加,农地减少和城镇占地增加,二、三产企业增加,以及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的改变,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等等。城镇化是以工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传统“散居”、落后的农村向现代“集聚”、先进的城市转化的过程,是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变迁,是我国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资源的融合、生产要素的融合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融合,包括居民、经济活动、地域空间三个主体的转化过程。

但是,张争艳{8}认为城镇化并不代表放弃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2006年2月,回良玉同志在省部级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为城镇化;二为新农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以前、1949―1958年、1958―1978年、1978年以后。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城镇化萌芽阶段

1949年前,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城镇发展相当落后,非农经济相当薄弱,城镇无法带动农村,城镇发展相当缓慢。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除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全国只有136个城市、2000个左右建制镇,5765万城镇人口,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9}。

(二)1949―1958年城镇化稳步进行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才正式开始,但是走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城镇化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发展,尤其是效仿前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和户籍管理制度,把公民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严厉控制城乡人口流动,制约了城乡资源的融合,形成城乡二元化,延缓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经过三年的恢复期,便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启动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大量吸收了农民进入工矿企业,使城镇人口得到了迅速增加{10}。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大规模地工业建设和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全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4%提高到1958年的16.25%,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稳步发展。

(三)1958―1978年的城镇化徘徊时期

1.1958―1965年。这段时间由于政策原因,使得城镇发展大幅度波动: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造成超高速城镇化,城镇化率从1958年的16.25% 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19.75%。之后,从1961年开始大幅缩减职工人数,压缩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从1961年开始下降,到1963年下降为16.84%,随后起伏发展为1965年的17.98%,使城镇化水平又回落到自然水平。

2.1966―1978年。1966年开始的“”,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曾一度试图走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无力安排新生劳动力就业;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携带家属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抑制了城镇人口的增长,使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停滞状态,1966年到1972年城镇化处于“负发展”,城镇化率从17.86%逐年下降为17.13%,至1978年才逐步恢复为17.92%,接近1965年的城镇化水平。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率从1958年的16.25%徘徊发展到1978年的17.92%,20年仅提高1.67%,年均增长0.08%。

(四)1978年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

1.1978―1983年恢复发展期。1978年11月24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诞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向全国推广,1983年全面落实。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村经济随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富裕劳动力便开始转向城镇,加上国家允许知青回城,下放的干部返城等等政策,使城镇人口快速增长,而且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恢复发展为1983年的21.62%,年均增长0.74%。

2.1984―1991年小城镇剧增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集镇和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小城镇数量从1984年的71861个,快速增加到1991年的12455个。1984年新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进镇落户,小城镇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但对人口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不强,城镇的集聚效应很弱。城镇化率由1984年的23.01%缓慢发展为1991年的26.37%,年均增长0.48%。

3.199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打破了城乡壁垒,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城镇化率从1992年的27.63%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长1.23%。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1221元,上升到2014年的9892元,年均增加394元。到2014年末城镇常住人口达74916万人,不仅城镇人口年净增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位,而且,城镇人口总量也已长期居于世界首位。目前,中国城镇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发展,中国城镇人口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两倍,中国的城镇人口规模比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荷兰等27个正式成员国家的欧盟总人口规模还要大,大约多25%{11}。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镇化发展都备受世界瞩目。而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中国领导人的英明决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将会发生质的飞跃,未来的中国将彻底取消农村户口、城镇户口,实现城乡人口入学、就业等机会均等,社会保障全覆盖的新格局,中国将不仅以一个世界强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更是以一个平等和谐大家园的环境笑迎八方宾朋。

注释:

{1}雷长青.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2

{2}成咸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谢倩.河北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4}唐红波.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5}韩文明.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6}王张平.资源型农村城镇化道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7}秦建建.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0

{8}张争艳.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现实意义.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8-9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28-13l

{10}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8-33

{11}张亮.农村城镇化中的农民教育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1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河北衡水 053000;河北省农作物抗旱研究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简介:王秀果(1964―),女,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硕士,副研究员,正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

(责编:若佳)

上一篇: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应对策略 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