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特色小吃的深度翻译

时间:2022-08-06 02:55:42

新疆民族特色小吃的深度翻译

摘要:本文以新疆特色小吃为例,探究民族特色小吃的深度翻译策略。文章提出,译民族特色小吃时,应采取深度翻译的策略,译出其民族性,饮食心理以及民俗文化,以期丰富特色小吃的翻译策略,推动民族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民族特色小吃;新疆;小吃翻译;深度翻译

1. 前言

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旅游观光,大都怀着饱览大漠雪山美景之余,再品尝新疆民族特色小吃的愿望。确实如此,新疆的特色小吃,品种繁多,独具风味,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然而,蕴含其中的民族饮食文化却难以得到很好的对外传播。菜名(包括小吃)的翻译精髓在于传达出其中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民族特色小吃的翻译中介绍民族饮食文化具有深刻意义。

“馕”、“拿仁”等是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小吃,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深度理解民族特色小吃的饮食文化,开展对其的英译研究,对保护民俗文化和促进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均具深远意义。

2. 民族特色小吃翻译现状及评介

为了解目前我国民族特色小吃名称的英译现状,笔者对我国一些餐馆菜单以及小吃摊上的菜名的英译进行了调查总结,发现以下常见问题:(1)小吃英译研究对象主要是地方小吃,民族特色小吃的翻译研究非常少见。仅有的民族特色小吃的英译也较少体现其特有的民族属性。如“大盘鸡”(Big Dish Chicken)新疆的特色美食,采用逐字直译,不仅不能将其原料和烹饪方法体现出来,而且其民族属性也消失殆尽;(2)忽略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难以折射我国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心理。如“臭鳜鱼” (Stinking Mandarin Fish),“Stinking”一词没有考虑外国友人的接受能力,未嗅其味已知其臭,未品其肴已知其恶,令人闻而生畏,令人大倒胃口;(3)简单的音译,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缺失。如 “古突”(GuTu)是一种面粥。藏族腊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是藏族的风俗之一。突巴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发大财”。然而,简单的音译使其特有的民俗文化不见踪影,未能达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对具体的民族或族群特色小吃的翻译研究较为薄弱,而且存在一定的问题。翻译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内涵,要尽量防止民族文化的“缺失”(金惠康,2009:326)。故而一般的小吃名称翻译方法似乎难以很好地传达民族特色小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索体现民族特色的小吃翻译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3. 民族特色小吃的深度翻译策略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格尔茨借用了“深度描写”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于文化人类学研究,指对文化现象或符号意义进行层层深入描绘的方法(Geertz,1973:14)。阿皮亚类比格尔茨的“深度描写”提出了“深度翻译”,即通过添加注释来表现源语中丰厚的文化语境的翻译策略(Appiah,2000:427)。“深度翻译”正是“深度描写”在翻译中的直接运用(王岫庐,2013:10),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笔者基于深度描写法和深度翻译,结合资料收集和调查,对新疆民族特色小吃“馕”、“拿仁”进行试译,以探讨民族特色小吃的翻译策略。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干旱少雨,温差大,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3个民族的聚居区,形成了一种以牛、羊肉为主的农牧区饮食文化。

“馕”是新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种小吃。维吾尔族食用馕的历史很悠久,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曾有人将其译成nang/nan,但未能有效传达出“馕”的特色。“深度描写”强调对地方性知识的深度阐释,从而得到对他族文化的全面理解。因此,民族特色小吃的英译需要体现这一异质文化的民族归宿性,即翻译民族。故“馕”可以翻译为“Uyghur nang”。“馕”是烤制食物,其做法是:先将面团和好,然后擀制成中间薄、一圈厚的饼状,再在饼中间拓上花纹,撒上芝麻、洋葱末等,最后放入馕坑中烤制而成。因此可以用加注的方法体现其制作方法。同时,维吾尔人还把烤馕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可以注释其传统的民俗文化,故可将“馕”译为:

Uyghur Nang

Nang is a kind of crusty pancake consisting of such ingredients as sesame,chopped green onion,edible oil, milk and so forth, baked in a wool-and-clay-made pit, Uyghur style. It is both staple food of the Uyghur nationality and a symbol of happiness and auspiciousness,which would be served in wedding celebration and the alike situations.

“拿仁”是哈萨克族的一种牧区佳肴,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拿仁”一般选用马肉、或羊肉为材料,煮熟后放在大铁盘里。肉汤里煮熟皮带面后,连汤带面浇在熏马肉上,上面再撒一些洋葱,连肉带汤、带面、带洋葱搅拌在一起,具有明显的牧区特色。此外,新疆传承着“手抓着吃”的饮食方法,如“手抓饭”、“手抓肉”等。“拿仁”也叫手抓马肉面,是哈萨克族招待客人的传统饮食之一。因而,“拿仁”可译为:

Naren,Kazak Style

Naren is made of noodles stirred with cooked horse meat or mutton in gravy usually seasoned by onion. Naren, together with Pilaf is a delicious and nutritious traditional cuisine free from mutton odor of Kazak nationality to treat guests, which is customarily eaten with hands in accordance with Xiangjiang tradition.

4. 结语

民族特色小吃,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反映特定民族的饮食心理和饮食文化,因此译民族特色小吃就要采取深描法进行深度理解,采用译民族及加注的深度翻译策略,译出“特色”:展现民族归属性,传播民俗文化,交流民族饮食文化。(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参考文献:

[1]Appiah,Kwane Anthony. Thick Translation[A]. In Venuti, 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2]Geertz,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3]金惠康. 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

[4]王岫庐.试论“深描”法对翻译研究的启发[J].中国翻译,2013:10.

上一篇:论目标导向型交互设计中用户模型的建立方法 下一篇:太极拳当代健身功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