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施性保护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2-08-27 10:26:42

有效实施性保护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 要】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性教育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由于避孕节育不当与性传播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与此同时当代大多数学生对性持开放性态度,导致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学生缺乏必要的性传播疾病和避孕节育的知识,导致学生出现意外妊娠和患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总体上各高校说各高校提供的避孕节育性教育的服务落后于学生的需求,学生普遍希望高校能够强开展性教育知识的宣传。因此,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的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实施性保护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本研究的方法1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不同层次的八所高校(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各两所)的不同年级和专业的1600名学生,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性传播疾病和避孕节育的认识、观点、及需求。

研究结果1.在回收的1538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64份(95.2%)。问卷体现出总体高校学生对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率较低。但相对而言,一本院校比二本、三本、专科院校要认知要好,高年级的要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更为深入,医学专业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关键词】性保护教育;健康成长;避孕节育;性传播疾病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所选的长沙市八所高校的学生第一次的年龄,以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收回的有效问卷统计出的数据来为高校性教育和学生了解性知识提供指导,尽快在高校普及避孕节育和性疾病教育,并提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服务。另一方面,整合优化避孕节育教学内容,强调性节制与避孕节育方法并重,并正确的引导早期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治疗。此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完善高校学生性教育的内容,性教育包括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能够让学生和高校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从而达到降低不健康的发生率。此次研究的要求是客观实在的了解到高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发放16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有1438份,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解决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关于高校学生对性保护教育的内容了解程度、学生初次的年龄以及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方面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了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本次写作的范围主要围绕高校开展性教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予的意见。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不和谐的现象。身处转型期的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使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特别是在性健康和性教育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性持开放性的态度。但是由于性知识和性教育的缺乏,导致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未婚少女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蔓等,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同时对高校教书育人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性教育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一)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性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高校急需开展性保护教育课程,解决学生的心里负担。

婚前、未婚少女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蔓延是WHO关注性健康教育的三大严肃问题。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最新统计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如此庞大的数量由此出现的避孕节育不当和性传播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性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未婚意外妊娠的机会大大增加,由此带来的性传播疾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回收的1538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64份(95.2%)。有问卷体现出总体高校学生对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率较低。但相对而言,一本院校(62.5%)比二本(49.6%)、三本(53.4%)、专科(45.8%)院校要认知要好,高年级的要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更为深入,医学专业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和网络科技发展,以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文化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对性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性成熟的年龄也有所提前。根据本次调查,78%的同学希望能在大学中与异往,其中各层次学生差异较小。没有全面了解性传播疾病和避孕节育的知识,高校学生在以后的交往中存在巨大的隐患。面对严峻的健康问题,学者郑延芳[2]等在关于避孕节育专题讲座干预效果调查中显示干预组的学生得分为(63.1±15.56)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学生的(59.20±14.83)分,可见适当的教育宣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他们尚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完整的社会经验和稳定理性的道德评价和选择能力[3]”,所以需要高校开展性教育的课程,指导他们正确对待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免费完善的知识。从而达到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性疾病的传播的目的,最终解决学生性知识缺乏带来的困惑。

(二)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的性教育课程参差不齐,比较单一。没有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联系在一起。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86%学生不知道其所在的高校是否有性教育课程,7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在性教育课程上不够重视,课程比较单调,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生期盼获得的性知识于课程提供的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4]。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对性教育的不重视,导致高校开展的性教育参差不齐,内容单一,没有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固高校的性教育的方式需要改变。高校性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二、实施“合作型”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国从古到今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这一接受教育活动的主体则居于次要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自身则完全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尽管在近几年,我国不断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方式上已经有所变革,学生慢慢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从“要我学”渐渐演变成“我要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还是不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都是一种束缚,也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其中也包括性教育方面。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高校也应该顺应这一时展趋势,适时在教学方式上面做出相应的改革,即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出努力。在教学方式上欧美、日韩等国在此方面的有益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上述这些国家中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性知识学习方面完全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是配角,并在一些困难的有争议的问题上给予指导,教师在性教育课堂上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每堂课上的性教育课题探讨。这种不同小组学生间的讨论和学生与教师的直接对话,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学和好知思维,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对其团队合作意识的强化。因此,国外学生在性知识方面明显要高于国内大学生,所以说,性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性知识的正确与否。

三、开展“辅导型”性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除了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手段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性健康教育外,还应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成长。在性教育实践方面。1988年8月,由国家教委和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提出青春期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里、性道德教育等三方面,各地要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渐推广。鼓励学生参加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态度和性观念,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因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站在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性教育知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特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研究,举办性教育科普展览等活动。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性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促进高校与学生的互动,检验高校的教育。其健康成长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营造“健康型”校园性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性文化是一个大学内在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价值引导作用,它可以陶冶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精神境界,激发大学生群体的上进心,在健康积极、锐意进取的校园性文化的浸润下,有利于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校园性文化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目前,高校性文化比较混乱,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健康的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健全和完善校园性文化,引导学生及时正确的接受全面的性教育。现在的性教育应该是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紧密联系,不能单独分开。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从事校园性文化研究相关组织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利用这种校园性文化,作为我们开展性教育的基础。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保证学生既能够做性文化活动的“主角”,也能在性文化过程中做“配角”,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大学生可持续的成长俨然已成为校园内不可抵挡的潮流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方方面面都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因此更需要大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大学生群体身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中,而学生健康成长涉及内容多,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为有效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深层次挖掘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社会原因,探寻高度适应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指导老师:王 艳

参考文献:

[1]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47.

[2]郑延芳、冯聪、陈远方、宋婷婷、王敏、魏晟、熊承良、尹平。高校大学生避孕节育知信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中国公共卫生,2012。

[3]雷湘竹.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教育思考[J].高教论坛,2004,(5):24―28.

[4]张彦芝. 走向中庸和谐的学校性教育.中国性科学 2010;19(2):40-42.

上一篇:以市场需求牵引传统培训产业改革与发展 下一篇:浅析对披麻皴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