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构建新的中职学校德育建设

时间:2022-08-06 01:56:58

探索和构建新的中职学校德育建设

摘要:深化德育改革、切实提高德育实施的实效性,是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的德育教育注重课堂讲授,实施手段单一,从而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从中职学校角度出发,理性地分析与思考学生的特点及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转变德育教育观念,探究新的德育工作实施的手段与方式,寻求积极对策,创新课堂模式,拓宽实施途径,切实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大德育;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12.9]

近年来,人们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来越清晰,素质教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修养、劳动技能及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主要面临下列问题:

1、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差。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课堂作用,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广大的中职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对待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而我们的教育工作,没能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也没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多以书本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实际的回答;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不能用所学的德育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产生怀疑,同时会感到德育课的无用。

2、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实际的新世纪教育不相符合。课堂主要以讲授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实际工作中德育的实施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有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情感及需求。表现在德育教育中,常以批评、训斥、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

3、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过于理想化。中职学校的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要求过高。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讲,由于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未能真正的理解它,达不到学生内心的共鸣,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德育目标的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广泛而不实用,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及现实中的真正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中职学校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参差不齐,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4、中职生具有自身年龄阶段的特征:如喜欢独立,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不喜欢机械式的说教,而渴望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他们喜欢接受潮流的东西,接受美的熏陶,不愿意接受抽象的理论教育;他们喜欢民主和探讨式的教育方式……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在工作实际中提出如下对策:

(一)转变德育教育观念

1、鼓励学生创新意识,打破常规思维,改变常规的适应性为创造性发展形式。把传统的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工作和社会转变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有新颖的构思,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构思和设想,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道德格水平不断地提高。

2、德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明确,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实践者,是在实践中最具真实反映情况的表达者。学生作为德育实施的主体,应由传统的讲授中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实践中领悟道德的内涵,发自内心地感化自己的行为,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德育教育过程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即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在德育教育中,应全面、合理地安排,既不能局限于学生道德知识的灌输,也不能培养只说不做的学生,而是要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实践,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有理想的人。

(二)创新课堂模式

1、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钻研教材,扩大知识面,善于挖掘教材知识中的兴趣点。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并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现行的教材经过了多次的改革与修改,虽然最后实行的国家规划教材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但是在内容上还需要教师根椐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筛选和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换言之,围绕特定的内容,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素质,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筛选,去掉易使学生厌烦的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且有用的信息,展现给学生,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2、德育课堂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课堂活动、游戏、事例感染等方式,让学生在德育课的创新课堂形式中受益。德育课的历史任务区别于专业课,德育课堂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德育教师需要从生活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小事大事。一些教师习惯于教训、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主体性与情感参与性,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学生体会不到德育的愉悦和遵守道德所得到的精神满足,严重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发展,结果降低了德育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德育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接受的形式,不断创新课堂形式,这也是实现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三)增加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在全校形成大德育的观念,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全社会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网络,使德育教育渗透教育的各个环节。德育教育的责任人不只是德育教师,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家庭、社会都应肩负的责任。通过班会、家长会、社会实践等组织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使大德育观念渗透到每个社会成员中思想中。

2、学校应该确立班主任管理体制,以班主任是学生德育第一责任人的方式,使班主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责任人作用;德育教师的课堂引导方式,使学生通过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堂得到正确的指引;学校举行德育实践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升华自身的道德素质;学校的宣传与创造良好校园气氛方式,使校园具有良好的道德氛围,感染学生的行为举止。

3、学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增强德育思想的渗透性,充分挖掘各教学环节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道德因素,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道德熏陶作用,形成全体成员大参与的大德育观念。学校在树立大德育观念中不断创造氛围,使德育教育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形成学校德育建设的全面性;在学校形成大德育的教育理念,针对学校自身的现实情况在德育工作中作出现实可行的措施及手段;加强学校德育活动力度,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氛围,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以可行的措施提高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一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2章--第5章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第3章

[3]刘运喜.职业学校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态度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上一篇:中学数学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 “问题解决” 能... 下一篇:浅谈我国建筑企业招投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