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06 01:49:57

浅析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

摘 要:重庆市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但也是各种灾害频发、剧烈的地区。该文在阐述重庆市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重庆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42-02

重庆市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的自然过渡地带,为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市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干旱、风雹、洪涝、低温、雷电、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危害大。

近年来重庆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各种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重庆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为重庆市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2]。

1 重庆市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1.1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 重庆市逐步建立起市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实行了属地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3]。目前,重庆市已编制《“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38个区县都已成立救灾综合协调机构,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基本落实,各村社至少配备了一名防灾减灾信息员。

1.2 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重庆市直辖以来在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对重要交通干线、主城区重点滑坡、危岩以及三峡库区新城的高陡边坡等一些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进行加固设防。大力实施“长治工程”和“长防工程”,兴建了各种防护林体系。

1.3 非工程减灾措施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设立各级防灾减灾机构,加强水文、地质、气象、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等系统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完成了灾害信息收集、传输和交换的电信系统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形成了市、区县两级灾害信息实时传输与共享机制,增强了防灾减灾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确度。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防灾减灾技术与人员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防灾减灾工作量的日益加大,尤其是对各区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汛前排查、汛期检查、汛后核查以及旱情预报等防灾减灾工作的大量开展,各区县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难以适应新时期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时常由于技术落后、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导致防灾减灾“力不从心”,技术与人员的质量亟待提高。

2.2 防灾减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重庆市防灾减灾成效显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防灾减灾体系表现出其滞后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乡村地区来说,防灾减灾工程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灾害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重庆市的灾害监测系统基本形成体系,但由于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不到位,致使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制度有待加强和完善。

2.4 综合防灾减灾法制建设不健全 重庆市目前已实施一些防灾减灾的地方法规,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当灾难发生、灾害救助以及在灾后重建时,政府、公民的义务和受灾群众的权利、灾害救助的程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3 重庆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灾害损失都在增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对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4-7],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3.1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法制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并根据重庆市灾害的实际情况和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制定综合防灾减灾的地方性法规体系。目前要加快制定和实施《重庆市自然灾害救助条例》、《重庆市防灾减灾资金和物资管理条例》、《重庆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和《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条例》等法规。

3.2 完善综合防灾减灾协调联动机制 重庆市已形成市政府统一决策,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要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行动整合,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组织领导,完善高效联动的协调机制,使各种防灾减灾力量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相互协作、快速联动(如图1)。

3.3 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是综合防灾减灾的关键所在。首先,按照固定监测与流动监测相结合、传统监测与现代监测相结合、专业监测与业余监测相结合的“三结合”方针,对重庆市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等主要灾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监测;其次,采用现代新技术新理论对灾害进行精确预报,提前灾害发生的预警时间;再次,广泛采用各种媒介将预警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给广大人民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4 加强应急救援救助体系建设 根据存在的灾害隐患制定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及时的动态更新与演练,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指导抗灾救灾。设立完善的人员、物资储备和调配系统,在灾害发生时对人员、物资和设备进行及时调配。设立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平台由专业救援指挥人员组成,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和先进理论统一指挥救援工作。

3.5 加强灾情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各级政府由专门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本级灾情评估工作,负责各阶段灾情评估工作,并将结果报有关部门,为制定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等提供依据;各级政府应常设主管灾后重建的机构,负责各种灾害的灾后重建工作,它与规划、环保、财政等部门同属一个级别,与规划部门协作将灾后重建切实纳入发展规划,与环保部门协作确保灾后环境质量,与财政部门协作,保证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资金。

3.6 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体系建设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与灾害逃生演习,提高人民群众灾害应急能力。宣传保护环境与防治灾害的相互关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防灾意识。将重庆市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纳入重庆市中、小学生的课堂教育,由专业老师进行知识讲授,并定期进行防灾演练,从整体上提高重庆市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应急能力。

3.7 加强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加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政府应充分负起防灾减灾投入主体的责任,将防灾减灾工作所需资金纳入财政计划。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大力宣传防灾减灾对当地群众及企业自身的重要性。其次,加强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防灾减灾队伍建设。按照“足额足数、相对稳定、精干高效”的要求,组建市、县(区)两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升志愿者的防灾减灾技能和水平。此外,加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政府定期投入资金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针对重庆市主要灾害进行科学研究,研发适合重庆市灾害特点的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方法。

4 结语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重庆市的长远发展,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研究和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全面提高对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烈荣.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95.

[2]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5-7.

[3]方佳军.重庆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4]郭军赞.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初探[J].城市,2009,10:71-76.

[5]许新峰.发达国家如何建立防灾救灾管理体系[J].林业劳动安全,2011(2):45-48.

[6]尚春明.城市综合防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责编:陶学军)

上一篇:关键是要写出“不一样” 下一篇: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